去年12月份高血压脑血管破裂住院当时半边

会员94590006 45岁 已回复
去年12月份高血压脑血管破裂住院当时半边去年12月份高血压脑血管破裂住院当时半边身子动不了一只眼睛看不见,一个月后脱离危险期出院回家。现如今能走但走不远,眼睛能看见,半边脸麻木,本镇医院拍片子说是好像脑子里有肿瘤,请问有可能误诊?
医生回答共5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魏飞宇 医师 昆华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心内科常见病的诊治。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
已帮助用户: 61287
神经外科看看!正常血压是90-120/60-80mmHg,高于140/90是高血压的,高血压可以吃拜新同,或者其他降压药物治疗的,平时注意低盐低脂饮食,多锻炼和运动的,注意清淡饮食
有用0
关注
康晓娜 医师 南宫市人民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内科,尤其擅长神经内科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 3268
指导意见:你好,现在的情况考虑脑出血后遗症,但是有肿瘤压迫也会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建议进一步查核磁确诊
有用0
关注
田玉杰 医师 辽源矿务局总医院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心房颤动,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慢性心力衰竭,急慢性...
已帮助用户: 1350
指导意见:你好,建议你拿片子到上级医院看看明确一下,
有用0
关注
李保国 主任医师 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 三级
擅长: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
已帮助用户: 2909
问题分析:你好,什么都不是那么绝对的。在没有确诊以前不要去猜。有的病人可能存在肿瘤合并出血。
意见建议:如果医生怀疑有肿瘤的话,可以到大的医院检查核磁共桭,一般是可以确诊的。
有用0
孙宝贵 主任医师 内科
擅长: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
已帮助用户: 92
问题分析:高血压根据病情合理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对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以及防止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都有作用。
意见建议:首先要注意非药物治疗,包括戒烟限酒、运动减重、合理膳食、平衡心态等是治疗的基础,在肾功能有严重损害伴有尿毒症、少尿、无尿的病人可以试用。
有用0
相关问答

高血压脑血管破裂征兆是头晕、恶心等。
在脑血管病之前,出现头晕、恶心、短暂的语言障碍、全身无力等症状,都是脑缺血的前兆。如果有强烈的头疼症状,要及时测量血压,如果出现下肢麻木,左右半身麻木,可能是大脑中的小血管出了问题。如果患者突然失忆,完全忘记了过去的一切,几个小时后就会有所缓解,这可能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前兆,比如眼前发黑,比如一只眼睛模糊。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早期症状:头疼,部位多在后脑,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眩晕,女性患者出现较多,失眠,肢体麻木,常见手指、脚趾麻木或皮肤如蚁行感,手指不灵活。晚期症状:左心室出现代偿性肥厚,肾功能逐渐减退,出现多尿,夜尿,肾功能衰竭而出现氮质血症或尿毒症。脑组织缺血,产生不同程度头痛,头晕,眼花,肢体麻木或者暂时性失语、瘫痪等症状。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是住院治疗,因为高血压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原发性的高血压,一种是继发性的高血压,住院的目的,主要就是排查,有没有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排除了继发性的高血压,那就是原发性的。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如果血压高于180以上,需要马上住院治疗。高血压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高血压轻微患者可以门诊治疗,也可以住院治疗,住院治疗2-3天即可办理出院。如果是为了明确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的患者,住院天数可能需要延长达到一周左右,才可办理出院。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有高血压的不要吃灵芝,灵芝是一种中药,并不是适合每个人的体质,那么平时要注意通过降血压的药物来控制好血压的。并且注意避免高胆固醇,高脂肪的食物,平时注意生活规律,不要剧烈运动,调整好情绪。平时饮食方面注意低盐低脂,忌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急症需住院,要快速降低血压,还要治疗靶器官受损及功能障碍。对于那些有严重并发症而又不能立即进行药物控制者应尽快采取手术或介入疗法来达到目的。若处于高血压稳定期则不必住院治疗。
对于普通的高血压病人而言,不需要剧烈降压,宜缓慢降压,不适合把血压降得太低。对于那些不能耐受长期低血压而又有并发症或肾功能不全患者应进行适当降压治疗。普通青年被限制在120~130毫米汞柱的高压范围内,低压为80毫米汞柱,老年人可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的水平。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