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患有高血压,2015年7月

会员63679276 59岁 已回复
病人患有高血压,2015年7月15日下午发生车祸后昏迷不醒,当时检查为脾破裂,失血过多。手术切除后24小时內未醒,后又CT检查为大面积脑梗塞,降大动脉夹层,肺挫伤,现已昏迷6天。请问像这种情况醒来的可能性多大,如果进行后续治疗,最好的情况是什么?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魏飞宇 医师 昆华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心内科常见病的诊治。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
已帮助用户: 61287
你好,根据你对病情的描素,目前病情严重,没有看到具体病人,不好给你建议/
有用0
关注
靳立晨 主治医师 夏津县中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心血管疾病 胸部疾病
已帮助用户: 8875
指导意见:大面积脑梗塞会出现意识不清的,再由于患者失血过多,肺挫裂伤,病情较重,还有可能出现并发症如肺炎,下肢静脉血栓等,现在只能对症保守治疗了。
有用0
孙宝贵 主任医师 内科
擅长: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
已帮助用户: 92
问题分析:高血压根据病情合理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对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以及防止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都有作用。
意见建议:首先要注意非药物治疗,包括戒烟限酒、运动减重、合理膳食、平衡心态等是治疗的基础,在肾功能有严重损害伴有尿毒症、少尿、无尿的病人可以试用。
有用0
相关问答

如果一个单纯高血压的病人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善或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对于这类高血压病人是可以怀孕生孩子的。但是对于一些平时血压控制不理想的病人,平时的收缩压持续在160mmHg以上,对于这类病人不可以怀孕生孩子,因为病人一旦怀孕,随着胎儿的增大患者的血压会持续的增高,妊娠后期容易发展成高血压急症或高血压脑病,从而危及孕妇的生命。

周敬伟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红斑狼疮,皮肌炎,银屑病,性传播疾病,白癜风,痤疮

到正规的医院找专业的医生检查,需要完善相关检查排除其他身体的疾病,一般检查有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肌酶,心梗三项,bnp,高血压四项,24小时尿蛋白,17羟,17酮,香草酸等,排出其他疾病比如嗜洛细胞瘤,原发醛固酮增高症等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患者可以口服黄芪水,具有强心利尿辅助降压作用,不仅能减少高血压引起的不良反应,还有利于胃肠道的消化吸收,高血压不好控制,但通过合理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口服药物,有规律的运动,是可以控制的。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的病人吃低盐、低脂的食物通常比较好。
临床研究表明,高钠、低钾盐、超重、肥胖、抽烟、酗酒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因素。因此,高血压的人应该吃低盐的食物,同时也要注意控制卡路里的摄入量。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比如香蕉、橘子、奇异果、芹菜、洋葱、木耳、蘑菇等。不要吃太多高糖的食物。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高血压的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在饮食方面还需要注意避免过多的甜味水果和食物的摄入,控制主食的摄入量。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有高血压的患者要注意四点:
一、饮食上要做到饮食上的均衡:在日常生活中要以低盐低脂饮食为主,饮食上尽量不要过量,可以多食用一些新鲜的蔬菜和瓜果,并且要做到做到饮食上的节制,避免出现肥胖症,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二、合理休息:高血压病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有足够的休息,要有足够的休息,同时要尽量避免过度的劳累,也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免引起血压的变化。
三、注意锻炼:有高血压的人要保持规律的锻炼,但是要注意不要进行激烈的运动,有高血压的人可以锻炼,可以锻炼身体,锻炼身体,锻炼身体。
四、测量血压:高血压患者要经常检查血压,如果有任何不正常的情况要立即进行治疗。降低压的主要原因是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过度的依靠降压药,但是如果出现了高的情况,还是要用药来保持自己的血压稳定,不要擅自停止服用。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80%以上的人都没有什么征兆,只是在高血压危象后才会有一些表现,但是也有一些人会表现出头晕,头疼,心慌,心悸,胸闷等。还有一部分病人会因高血压而发生其它并发症。如果出现了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病、眼底出血等病症,那么就会发现血液的异常,因此,单纯的高血压并不具有特异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不吃任何降压药,一天内连续三次,收缩压在140mmHg以上,舒张压在90mmHg以下时,均可确诊为高血压。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