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形心肌病

会员48506272 34岁 已回复
肥厚形心肌病哪里能买到肥厚化瘀汤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蒋镥 主治医师 浙江省中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心脑血管、呼吸、消化等领域急危重症的诊断及中西医治...
问题分析:麦冬10g五味子9g炒枳实15g赤芍20g北沙参15g茯苓30g川芎12g丝瓜络10g小麦10g枣仁20g柏子仁10g五灵脂15g三七16g蒲黄15g水蛭8g胆星8g远志10g心悸者加琥珀20g朱砂1.5g。
意见建议:分3次冲服,等三十余味名贵药材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水煎服,每付煎3次,兑一块,分3次服,每日服3次,20天-30天一个疗程。
有用0
关注
刘翠 高碑店市中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心血管和血栓栓塞综合征,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
已帮助用户: 7206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你的描述,肥厚化瘀汤治疗只是肥厚性心肌病的一部分,主要考虑肥厚性心肌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最佳,西医地高辛强心,速尿螺内酯利尿,康欣等药物扩张血管,中药活血化瘀治疗。
意见建议:考虑你的情况,主要是上述药物不能根治本病,建议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最佳,平时注意避免过度劳累,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谢谢。
有用0
相关问答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类以单侧或双侧心室扩大,同时伴有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是病毒性心肌炎所遗留下来的后果。病毒性心肌炎发生后,由于病毒的感染,在体内发生病毒抗原与抗体的反应,形成自身免疫性疾病,从而导致心肌进行性损害,心脏进行性扩张,建议患者前往医院就诊,经过积极检查明确病因,然后采用对症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梗阻性心肌病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等。
心力衰竭发生后,其处理原则同其它原因所致心力衰竭一样,用药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血管紧张素2受体拮抗剂(ACE-2),利尿剂(LD),螺内酯(RL)及地高辛。合并房颤时需控制心室率及抗凝治疗。在非药物治疗中主要有:
1、手术治疗中,若静息或者活动中流出道压力接差超过50mmHg则需考虑世室间隔切除术。
2、酒精室间隔消融术通过冠状动脉间隔支灌注无水酒精使此供血区域的室间隔坏死而缓解临床症状。
3、起搏治疗中,可选用右心室尖起搏以缓解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猝死风险高时,可考虑植入ICD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肥胖型心肌病是一种遗传的病症,并非不可治愈的病症,所以大多不是绝症。
肥胖型心肌病的主要症状是疲倦、胸痛、心悸、眩晕等症状。可以口服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也可以口服扩张血管的药物。另外还有一些外科手术,例如室间隔切除术,既能预防术后的并发症,又能进行介入手术。在治疗过程中要尽量不要过于紧张,不要过于劳累。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肥胖性心肌病是一种不能剧烈运动的疾病。在青春期,运动时突然死亡主要由肥大型心肌病变所致,特别是阻塞型肥大型心肌病变。在阻塞型心肌病变中,由于左室收缩而使血液在狭窄的通道内形成了一个负压,使二尖瓣前部向前移动,使阻塞加剧,在收缩中期和后期尤为明显,尤其是在锻炼之后,这一现象就会加剧。对于不阻塞性肥厚的心慌、气短的人来说,要减少运动,要多休息,不要受凉。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如果单纯的肥厚型心肌病,没有发生流出道的梗阻,心功能较好,没有明确的胸闷心悸症状,则可以行中等强度以下的运动。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以做一些低强度的有氧运动项目,不能参加剧烈强度的比赛。低强度的运动包括高尔夫球、保龄球、双打网球、游泳、潜浮、溜冰、骑自行车、散步、徒步旅行和走步机运动等,一般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肥厚心肌病患者可以通过消融手术进行治疗,还可以选择药物治疗控制疾病进展,肥厚性心肌病病人可选用扩张血管药品,还可使用降压药品或利尿药品缓解,单纯靠中药疗效不甚理想。
平时多加注意身体护理,定期去医院通过心电图检测进行判断。肥厚型心肌病病人选用β受体阻滞剂,可有效避免心脏部位收缩减弱,对肥厚性心肌病疗效均有效。
对于已经确诊为肥厚性心肌病者,需要积极地配合中医和西医治疗,同时在日常饮食方面注意清淡,避免肥甘厚味。肥厚性心肌病病人应定期体检,可选用药物治疗,控制疾病进展,可选用中药,改善血液循环,还可选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