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11个月的时候,一天晚上8点多抱着玩的时候突然像...

会员44935488 13月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孩子在11个月的时候,一天晚上8点多抱着玩的时候突然像没有反应似的,两眼睛无神,然后像是呼吸心跳停止,过了1分钟后,才有了呼吸,现在1岁1个多月了,就发生过这1次这种情况。在县医院做了血液和CT检查都是正常的,前天在华西2院做了个录像脑电图、地形图(4个小时),报告上是这样写的:背景活动:清醒安静时,双侧枕区可见4-6Hz中波幅ε节律,复合低波幅快波节律,两侧波幅对称,调幅、调节尚可睡眠波:可见睡眠顶尖及睡眠纺锤波,睡眠周期可划分异常脑波:睡眠期左或右侧额区中-高波幅尖波数次单个或连续发放,左右同步或不同步,可波及邻近导联监测中未见临床发作结论:界线性幼儿期脑电图:额区尖波数次发作请有经验的专家解读下,是不是有癫痫或者其他疾病,现在担心孩子的健康。谢谢!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请问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吗?如果是病的话应该怎样治疗呢?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赵晓凤 副主任医师 健宫医院儿科 二级甲等
擅长:维生素D缺乏症,小儿肺炎,小儿轮状病毒肠炎
已帮助用户: 15170
问题分析:根据你的症状描述考虑可能是屏气发作,属于一种儿童精神发育异常的情况
意见建议:建议密切观察宝宝的情况,如果症状再次发作,应该到儿保门诊就诊检查
有用0
相关问答

新生儿刚出生不久,如何抱宝宝也是一门学问,如果长时间抱宝宝的姿势不正确,很多家长会担心伤害到宝宝的脖子、颈椎。今天小编要为大家分享几点抱新生儿宝宝的注意事项,怎样抱宝宝,宝宝会觉得更舒服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婴儿生长发育的特点是头大、头重,肌肉力量较弱。虽然1-2个月的婴儿能稍稍抬起头,但由于颈部和背部肌肉发育还不完善,所以不能较长时间支撑头的重量。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宝宝总喜欢抱着睡是因为孩子对环境的陌生和惧怕导致的,小孩都是通过嗅觉来感觉到母亲的存在,感觉到安全感,所以说一旦把孩子放到床上,孩子嗅不到母亲身上的气味就会睡醒哭闹。

陈瑶副主任医师儿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抱睡只是习惯问题,并不是病态,对孩子生长发育倒没有太大的影响,但还是注意尽量避免养成抱睡的习惯,逐渐调整即可,另外这么大孩子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需要家长逐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尽量在固定时间采用固定模式哄睡,慢慢就会好转。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问题分析:你好,这是典型的梦游症,对于梦游的发病机理目前研究还不是很透彻,如果没有心理问题,以及遗传因素,多数属于睡眠障碍的一种,常常发生在睡眠的前1/3深睡期,所以白天过度劳累、熬夜,导致睡眠不足,睡前服用安眠药物等使睡眠加深的因素,和诱发梦游症有一定关联。
指导建议:偶发性的生活上调节就可以了,发作频繁的一般治疗上可以服用抗精神药物,以及发作时打断等方法来纠正控制。主要还是生活上需要多加注意调节,去除生活上的诱因。

陈达主治医师其他天津市南开医院已帮助用户:23213
擅长: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压,房性期前收缩

一个月宝宝喜欢抱着睡对发育有影响,各方面发育都不完善,因此可塑性也特别大。此时的宝宝骨骼发育还没有成熟、没定型,如果宝宝的脊柱长期处于弯曲的状态,那么脊柱的发育就可能出现畸形、不正常弯曲等情况,影响宝宝的正常发育。

陈瑶副主任医师儿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当宝妈抱着宝宝时,宝妈有弧度的手臂,37度的体温都会令宝宝感觉舒服和安全感,但如果将其放在小床上,小床上和人体有温差,宝宝一下子就会感觉很不安。当宝宝在怀里睡得比较沉了,慢慢的用睡袋,包被等把宝宝裹起来。包裹不仅能给宝宝安全感和舒适感,同样也是消除环境刺激的一种方式。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