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固酮增多症高血压低钾血症肌无力下肢水肿患者年龄49...

会员23724497 49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醛固酮增多症高血压低钾血症肌无力下肢水肿患者年龄49岁患病20多年近期经常出现肌无力服用补钾药物不见明显改变醛固酮增多症高血压低钾血症肌无力下肢水肿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右肾囊肿(考虑是先天性的)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对于这种有哪几种治疗方案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赵国华 医师 河北省邢台市界屯村卫生所内科 一级丙等
擅长:食物中毒,药物中毒,重金属中毒
已帮助用户: 267480
指导意见:你好,大部分的浮肿是由肾脏或心脏疾病所引起的,不过,有时候肝病的腹水、蛋白质不足引起的营养失调或更年期障碍的荷尔蒙异常等,也会造成浮肿。建议医院做个肝胆功能、心电图等全面检查
有用0
袁臣绪 儿科
擅长:抽动症、手足口病、血管瘤
病情分析:患者以高血压、低血钾等为主要症状这种情况符合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表现治疗方法也要要因人而异指导意见:1、如果能够找到醛固酮瘤的部位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有根治的作用2、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螺内脂治疗
有用0
医生
擅长:甲亢、肿瘤科痛风
指导意见:暂时还是可以继续观察合理药物控制囊肿不异常增大还是不需要处理的
有用0
相关问答

高血压患者通常可以辨证运用中医药调治下肢水肿。
对于高血压的病人而言,可以通过服用丹参、川穹嗪等调理下肢水肿的中药进行调理。不过,这类药物只能辅助治疗下肢水肿,需要找到真正的原因。如果是因为心衰,高血压患者可以口服利尿药物。如果是下肢回流,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果是因为血管阻塞,就需要进行疏通。如果有其它问题,也要及时的解。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要按时、按量地服用降压药,以使血压保持稳定,以免影响自身健康。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长期服用利尿药的高血压会导致低血钾。所以,在服用利尿药导致的低钾时,可以通过口服补充钾片来补充钾。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表现为体内循环血管内的血压升高,同时伴有心、脑、肾等脏器的机能障碍,或是器质性损伤。有高血压的人要注意要有规律的口服降压药,避免停药、换药、调整药,避免出现副作用。临床上常见的降血压药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患有高血压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和粗粮,避免食用高盐、高热量的食品。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醛固酮增多症与高血压为伴生关系。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指的是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体内排钾血容量迅速增加,从而抑制血管紧张素活性系统。高血压是主要的临床症状,大部分患者血压会明显升高,恶性高血压是罕见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以伴有顽固性高血压,这就是醛固酮瘤单侧肾上腺增生手术。如果不需要手术治疗,建议用药治疗,一线用药为安体舒通,二线用依普利酮,糖皮质激素抑制醛固酮增多症,首选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只有治好醛固酮增多症,才能降低血压。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为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病因。醛固酮主要功能为调节人体肾脏肾小管细胞,保留人体钠离子及水分,排出钾离子。较多的钠离子及水分存留于体内,称之为水钠潴留,即人体处于水肿状态,可导致人体血压增高,因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导致患者血压增高。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引起高血压的原因通常是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水钠重吸收。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的醛固酮,会引起体内钠、钾、血容量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抑制,从而出现高血压和低血钾的症状。因为醛固酮是一种调节血液容量的激素,它可以调节肾脏对钠离子的再吸收,从而保持水盐平衡。原发性醛固酮增高可导致血浆中醛固酮的分泌,肾再吸收的钠离子增加,使细胞外液体体积增大,血管压力增大,从而诱发高血压。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一般情况下,如病人可明确是心功能衰竭所致下肢凹陷性水肿时,病人一般同时有晚上平卧睡眠困难、活动耐量显著降低等症状,端坐卧位可使喘憋症状显著改善,平卧位时胸闷憋气增加。
另外还应该注意到在发生心衰时可能伴有低血压以及低钾症的表现。这类病人要积极使用药物利尿,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呋塞米、托拉塞米、氢氯噻嗪等,但是以上利尿药在使用过程中,可引起血钾偏低及其他电解质紊乱现象,宜同时给予螺内酯口服保钾利尿。若病人下肢水肿显着,并发重度低钠血症时,可考虑给予托伐普坦口服。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