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发热患者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会员144419667 1岁 已回复
孩子最近两天都有发烧,因为不是很严重就没到医院看,现在贴了退热贴。我想了解一下,新生儿发热在饮食上需要注意些什么,孩子还那么小,吃解热的东西,我怕他的肠胃扛不住啊。希望得到的帮助:新生儿发热患者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吴康敏 主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三级甲等
擅长:儿童保健(小儿生长发育、营养、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儿童...
新生儿发热的饮食护理:新生儿发热饮食以流质、半流质饮食为主。稍大孩子发烧时的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常用的流质饮食有牛奶、米汤、绿豆汤、少油的荤汤及各种鲜果汁等。夏季喝些绿豆汤(加少量糖),既清凉解暑又有利于补充水分。发烧伴有腹泻、呕吐,但症状较轻的,可以让其少量、多次服用自制的口服糖盐水。配制比例为500毫升水或米汤中加一平匙糖及半啤酒瓶盖食盐。1岁左右的小儿,4小时内可服500毫升。同时还可适当进食一些补充电解质的食物,比如柑橘、香蕉等水果(含钾、钠较多),奶类与豆浆等(含钙丰富),米汤或面食(含镁较多)。症状较重者,应暂时禁食,以减轻胃肠道负担,同时请医生诊治。新生儿发热待病情好转时可改为半流质饮食。随着孩子体温逐渐下降,食欲好转时,可逐渐改为半流质饮食,如藕粉、代乳粉、粥、鸡蛋羹、面片汤等。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少量多餐。不必盲目忌口,以防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伴有咳嗽、多痰的儿童,由于不会咳痰,往往咽到胃里,剧烈咳嗽还会引起胃部不适,若进食过多,容易出现呕吐。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不宜让孩子过量进食,不宜给孩子吃海鲜或过咸、过油腻的菜肴,以防引起过敏或刺激呼吸道,加重症状。
有用0
相关问答

新生儿发热主要有皮肤灼热、嘴唇干燥、哭闹、无法入睡、或者睡后惊醒、不吃奶、呕吐等症状。导致新生儿发热主要是环境温度高,新生儿在室温比较高的情况下会出汗,大量汗液排出没有足够的水份补充,而且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不能维持热量平衡会出现发热。

陈瑶副主任医师儿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新生儿发热可以通过物理降温的方式处理,新生儿的抵抗力比较弱,会有发烧的表现。脱水是新生儿发烧的主要病因。当宝宝发烧时,要及时解开衣服或被子,用温水喂养孩子,注意孩子的精神状态和进食情况。经过以上治疗,孩子的温度降低,进食和智力都得到了控制,可以在家中继续进行治疗。若孩子不愿意喝水,温度没有降低,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儿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如果体温小于38。5℃,可先使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冷敷额头、温水擦拭腘窝、腋窝、腹股沟等处,水温以37℃为宜。如果体温大于38。5℃要及时去做检查,在发烧期间要水分要补充充足,注意休息。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新生儿发热可以根据病情的轻重选用物理降温。物理降温可以用冷毛巾冷敷额头,酒精棉球擦拭腋下,手心,腕部加快血液循环散热。适当口服温水防止发热汗出后脱水电解质紊乱。

陈瑶副主任医师儿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需要明确宝宝是否是发热,还是说宝宝裹厚了热到的,如果宝宝确实出现发热的症状,就需要警惕重症肺炎的可能,建议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以及奶量是否改变,如果是裹厚了,尽量给孩子少盖,保持凉爽。

陈瑶副主任医师儿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如果婴儿出现发烧,可能首先会表现为面部发红,身体发烫的症状,如果最近孩子出现精神状态不是特别好。没有发烧。首先还要看有没有腹胀大便异常的症状。比如大便是不是有一场有没有腹胀,咳嗽等进行分析。

王玉玮主任医师儿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