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太少,带孩子看病需要等待很长时间
儿科医生荒,孩子看病难 国内不少大城市出现“儿科瘫痪”事件
郑州不少医院儿科医生压力大、收入低,有些医生甚至转行,高校的儿科专业生源也越来越差
在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今天,宝姨和政协委员要替各位宝妈呼吁一下
儿科医生待遇 能否提高一些
干着最累的活儿,承担最大的压力,拿着最低的收入,儿科医生荒已经开始在全国各地蔓延。省政协委员程四国认为,不改变这个现状,将影响未来儿科整体医疗水平。
【累】
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
生病都不敢请假
昨天上午9点,郑大三附院呼吸内科候诊区,坐满了人。呼吸内科主任王秀芳的号已经挂到50多号,而坐诊一天面对近百个小病号,已是常事。而坐诊仅是她其中一项任务。
他们科共有3个病区,其中两个普通病区66张床位,一个重症监护室20张床位。最近小患者增多,两个普通病区已经住进80多个孩子。
查房,一件事接一件事;坐诊,连口水都不敢喝。
而在每个病区轮值的是4名医生,这个数量意味着他们一天假也不能请,哪怕生病。如果谁特别想去外地参加一个为期两天的培训班,就必须出发前值一个24小时班,回来再值一个24小时班。
一样的状态,也存在于河南省中医院儿科。
该科主任董志巧说,他们科有21名儿科医生,负责门诊、急诊,还有两个病区,每天面对五六百小患者,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还不能有医生病倒、不能有人请假,否则就排不开班,科室里有不少人十几年都没休过年假。
“除夕和初一也没休息过,每年正月初二回娘家,也都是上午查完房出发,当天晚上必须回来。”董志巧说。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高新区院区儿科负责人杨臻曾有连续工作36小时的经历。而这种情况,几乎每位儿科医生都有过。
【痛】
患者家属的“诅咒”
已经听得麻木了
累却不是王秀芳他们最苦恼的问题。
“挨骂甚至挨几下,每个医生和护士几乎都经历过。”王秀芳说。
她说,孩子得病和大人不一样,一生病就发病急,牵动全家人的心,如果孩子病情危重,家长会更焦急。这种心情医护人员都能理解,他们也为此承担更多压力。
王秀芳说,不管再累,只要半夜电话一响,就得起床去处理。有时还要面对患者家属的“诅咒”。“可我们已经听得麻木了。”王秀芳说。
省政协委员程四国来自卫生系统,他说,当下医患矛盾突出,而儿科更是重灾区。在卫生系统流传这样一句话:宁看十男子,不看一妇人;宁看十妇人,不看一小儿。
【惑】
收入是行业垫底
不少儿科医生转行
如果按照国家规定,两个普通病区66张床位应配18名医生,但王秀芳那里只有9名医生,护士配比也缺一半。
为什么不能按照国家标准配齐人员?王秀芳说,如果再招人,大家的收入更不能保障。
“在综合医院,儿科工资肯定是垫底的;在儿童专科医院,收入则是各医院最低的。”王秀芳说,当年的大学同学都已经转行,但每次聚会,都有人倡议为继续坚守的王秀芳们致敬,因为太不容易。
【忧】
儿科瘫痪事件增多
高校儿科生源越来越差
去年11月份,当中央刚刚宣布将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时,河南商报就率先关注儿科医生紧缺现象。而如今,这种现象越演越烈,全国多个大中城市接连出现医院儿科瘫痪事件。从央视到人民日报再到新华社,均开始密集关注这一现象。
王秀芳说,虽然河南尚未出现类似情况,但现实情况也不容乐观。
上周六,河南省儿科学会呼吸学组举行年会,下午开完会,各地市的儿科专家几乎都从郑州连夜赶回。“因为他们第二天不是坐诊就是要查房。”王秀芳说,因为干活多,收入少,儿科人才流失严重。
董志巧说,近五年,他们科室已经有5位医生离开岗位。
王秀芳更感到忧虑的是,现在高校儿科专业生源越来越差,直接影响到未来儿科诊疗水平。
国家卫计委甚至出台通知,提出自2015年起,在医师资格考试中,对儿科和院前急救岗位从业人员,开展加试相关专业内容的加分考试。
【破】
工作环境和待遇
当下急需提升
程四国说,《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公布数据显示,近5年来,中国儿科医生总数呈下降趋势,从10.5万降至10万,平均每1000名儿童只有0.43名儿科医生,与全国平均每千人配备2.06名医师的水平相去甚远。“如果儿科医生继续流失,它将从一个行业问题变为社会问题。”
董志巧认为,应该大大提高儿科医生的基本工资,并依法惩治医闹。
王秀芳认为,应该提高儿科诊疗费用,加班应有补贴,提高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也才能吸引更多人才进入这个领域。
郑州市儿童医院门诊办公室副主任王凌飞也认为应该提高儿科医生待遇。王凌飞还希望社会对医生多一分理解和宽容。
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主任王斐曾表示,促进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医疗服务体系规划和建设、卫生技术人员培养以及财政收入、服务价格、医保报销、人事薪酬等相关保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