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上海的家长们普遍反映儿科看病难,再次显现了大城市人口增长势头与公共服务瓶颈之间需要协调的问题。
1月19日,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市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有关情况。
资源配置不断加强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党委副书记邬惊雷介绍,目前,上海市新建市妇幼保健中心、儿童医院普陀院区和第一妇婴保健院浦东院区,新增第一妇婴保健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300张床位。扩大市级综合医院儿科规模,郊区5+3项目新建医疗机构产科和儿科床位达到总床位数的10%,新增新华医院、同济医院儿科床位345张。
截至2015年底,全市提供儿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共有179家,其中设置儿科床位的医疗机构有68家,提供儿科门诊服务的医疗机构有141家,提供急诊服务的有76家,总床位数达到3600张(每千常住儿童床位数为1.63张,高于全国水平),全市注册儿科医师达到3205人(每千常住儿童医师数为1.45人,高于全国水平).
“十二五”期间本市建设财力对市属儿科医院建设项目的投入比例从“十一五”时期的60%提高到“十二五”时期的80%。
儿科医生紧缺
2015年整个儿科门急诊全市达1345万左右人次,包括儿科、小儿外科、儿童保健,出院18.57万人次。
“儿科专业要读5年本科,本科毕业后,如果他不读硕士、博士,接下去规培需3年,专业医生培养需3年,11年后才能是一个合格的儿科医生。”关于该校儿科专业首批招收的30人何时能进入医院成为为儿童看病的医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孙锟给《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做了如上的年数分析。
上海市儿科医生一直处于紧缺状态。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复旦大学医学院都已经增设了儿科专业。孙锟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专业从2012年开始招生,每年招30人。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磐石表示,现在上海市每千常住儿童医师数为1.45人(这里是指注册的儿科医生),再过五年目标是达到1.5,要达到这个目标,大概需要增加300-500名。
儿科医生增量来源
按照新的规划不仅四家儿科专科医院要增加床位,综合性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都要增加儿科服务,对儿科医生的增量从哪里来的问题,邬惊雷表示,一方面是增加儿科方向的培育,市卫计委和教育部门的沟通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消息,未来将进一步增加大学医学院的培养量。另一方面,增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名额,2010年以来人数逐渐做多,不限于儿科毕业,临床医学也可以报。第三是增加儿科专科医生的培养。这些措施是从量上,逐步增加名额。
对于如何引导儿科医生到综合性医院,邬惊雷表示,从复旦儿科的联合体运行来看,一个是人力培训的同质化,通过联合体发展人员总体配置以及平时工作的轮转纳入统一的轨道,对于医务人员技能的提升和职业发展提供比较好的空间。从卫计委的角度来说要打破原来的薪酬分配体系,把资源倾注到儿科的提升,以及提高综合医院儿科医生的薪酬水平。
目前,基层儿科服务的广度不够,能力不够。专门开设儿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有二十多家。对于基层儿童诊疗工作,邬惊雷表示,希望通过全科医师培训来强化他们在儿科服务的能力,特别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比如儿童一般的感染,气管炎、肺炎、腹泻、佝偻病以及简单的贫血等疾病诊疗。另外,提升对疾病的识别能力,比如说听到心脏杂音是不是要转诊到像新华这类医院,或者怀疑其他一些代谢遗传的问题,及时转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