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 > 医改政策 > 打好医改“下半场”

打好医改“下半场”

收藏
来源:金华新闻网 2015-11-30 09:20

近日,有消息称国内多家大型综合医院已经实现门诊不输液,引发了众多医药分析师对于医改“下半场”拿限制抗生素“开刀”的猜想。

众所周知,滥用输液是“以药养医”模式下的畸形产物,代表着一种粗放型的医疗经济。而打破“以药养医”模式既是改革重点,也是改革难点。所以,敢拿抗生素“开刀”,彰显的是国家直面医改痛点的勇气和毅力。

从医改的“上半场”来看,国家将改革的重心放在“保障”上,无论是新农合还是大病医保的推动都使原本挣扎在贫困线上的群众得到了切实的实惠。以往,数万元的医药费常常把一个农村家庭压垮,现在,医保政策犹如雪中送炭,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上半场”的成绩为整场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先兜住健康底线,再向顽疾开刀,这既符合医改“保基本,惠民生”的思路,也使上下半场承接流畅,节奏紧凑。今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会上提出,医改要向纵深发展。看来,改革“指挥棒”既定,只要一鼓作气开展工作就依然能结出硕果。

有人认为,只禁大医院是新政实施不彻底的表现。毕竟,当下滥用输液的重灾区在基层医疗机构,而不是三甲医院。其实,熟悉我国医疗背景的人都知道,国内历来有“小医院向大医院看齐”的传统,大医院的一举一动对整个医疗行业都有着风向标的意义。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医改需按照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院的走向稳步推进。换句话说,不是“只”禁大医院,而是“先”禁大医院。因为,顺序的颠倒,会导致示范带头作用的缺失。

医改的“下半场”必然不能如暴风骤雨般,所以,国家必须在公民就医习惯的引导上下足功夫。我国公民似乎对医院有种很强的依赖感,稍有感冒发烧就想着往大医院跑,到了医院不挂瓶还得不到安全感,这说明许多公民思想上存在很多误区。

为什么不挂瓶心里不踏实?因为长久以来,医生总是告诉患者,挂个瓶好得快。这句话已经深深地存在于患者的脑海里。这其实是老的薪酬体系在作怪,旧体系将医生的工资和开药挂钩,导致一些医生为了一己私利拼命开药。很多人不知道,不必要的大输液其实风险很大,严重者甚至会休克、死亡。其实,正确的就医观念应该是,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挂瓶。

此外,很多患者还有不待见小医院的习惯,即便是感冒发烧也坚持去大医院看。这里面固然有小医院医药不全的问题,但更多的是患者观念的偏差,认为只有大医院才能看的好病。这个“中国式”的就医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更改的,需要有关部门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去引导和改变。

面对停止输液,许多市民表示不知道以后去哪里看病。其实,这正是改革设计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用什么取代输液,用什么方式普及?虽然,专家解释只有少数情况才需要输液,但现实生活中许多患者将输液视为良药,所以,“究竟用什么取代输液”是一个需要被着重解释清楚的问题。

“下半场”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比如说,扭转“大医院药物五花八门,小医院药品不齐全”的局面,让患者用最少的钱,买到最适合的药;又比如说薪酬体系。设计者需要从医护人员工作特性中提取指标,将药品与绩效脱钩,设计出一套“阳光”的薪酬来保证白衣天使的纯洁性。

其实,医改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区首诊、合理就医、分级诊疗的就医秩序,让患者共享改革的红利。希望医改的“下半场”同样精彩。

关键词: 医改 就医习惯

医友评论 1人评论)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冀海英 2015-11-30 14:48

医改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区首诊、合理就医、分级诊疗的就医秩序,让患者共享改革的红利,是啊,为这个方向努力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