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 > 医改政策 > 重度解密港大深圳医院:在中国办一所好医院很难吗?

重度解密港大深圳医院:在中国办一所好医院很难吗?

收藏
作者:王建秀 来源:奇点网 2015-08-27 09:17

这是一篇信息含量巨大的调研报告,奇点糕奉上导读指引,您再冲杯咖啡、倒杯热茶,慢慢看。奇点团队李文静对此文亦有贡献。

PartA:天赐良机

PartB:没有编制

PartC:养廉绝招

PartD:环境谜团

PartE:拍案惊奇


8月6日下午,港大深圳医院全科门诊大厅内,候诊区前方的电视屏幕上循环播放着抗生素知识科普,里面写道:“抗生素虽然杀死了病菌,但同时也杀死身 体内正常的细菌,如肠道中的益生菌,造成菌群失调诱发疾病,抗生素在杀死病菌的同时,也锻炼了细菌的耐药能力……不同的抗生素针对不同种类的病菌,相似的 病症不一定是同一种疾病,所以不可随便转给别人使用……抗生素只能医治由病菌感染而引起的炎症,对非细菌性感染是无效的。”


很少开药,更是很少开抗生素——这是很多市民对港大深圳医院的印象,在候诊区,很多患者都这样说。一位带着小女儿来这里看病的年轻妈妈说:“我在这里不用担心过度用药,医生不会乱开抗生素或者乱输液。原来在我们老家河南,感冒输液一星期那是常有的事儿。”


在临床上,港大深圳医院非常重视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的合理使用。2015年3月份,世界知名的传染病专家袁国勇教授对全院进行了《合理使用抗生素》 的培训,袁国勇教授是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是北美大陆科学会院士,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首次确认“SARS是由冠状病毒,而不是其他衣原体或其他病因 形成”,被誉为“抗SARS英雄”。在港大深圳医院,他担任港大深圳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主席,微生物及感染控制科主管。这个培训如此重要,以至于成为 医院年度绩效评估的重要项目,这和所有医护人员息息相关,他们需要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时间去听培训。港大深圳医院对抗生素使用的管理成效可用数据来说明。截 至2014年,全院抗菌药使用比例为17.12%,其中门诊比例为13.44%,急诊23.98%,住院比例为45.42%。在2013年卫生部门最严抗 菌药整治要求中,要求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


一些使用不合理的药物很有可能被退回医药公司。2014年,袁国勇教授曾在儿科顾问医生的建议下,叫停了一种叫利巴韦林在医院内的使用,这是一种抗病毒药物,据了解,利巴韦林制剂在传统医院使用非常频繁,被用于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以及缓解感冒和流感症状。一位医生说,在香港地区利巴韦林只有在 SARS的时候才使用。


港大深圳医院还有很多有意思的现象,比如不能收红包。一位医生连珠炮地说:“临床医生绝对没有,全部上缴,病人送给我们的吃的也要全部上交。有时候 病人经常会拿一些水果、特产啊什么的,这些啊都得上交。没有一个临床医护人员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敢冒红包那个风险,这会丢掉工作和名誉啊,收了红包会直接开 除。”


谁都没法介绍朋友到这里工作,也不用介绍朋友到这里看病,有两位卫生行政部门管理者都不约而同地说:“根本不用介绍朋友去看病,自己排队就行,水平在那儿呢,也没法插队。介绍朋友到那儿工作,就根本不可能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读者肯定会不由自主问,这家公立医院看上很与众不同。它的管理看上去自成体系,而且非常严格,一般公立医院进购什么药物、定什么目 录,不被公关就不错了,还退回给厂家药物。红包问题就更不用说了。传统,卫生系统介绍朋友工作,还能拒绝?究竟是什么样的管理环境可以让医院做到这一点? 这又是一家怎样的公立医院,它到底有什么特点?


天赐良机办医院 中央支持下的深港合作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回到2012年。那时,没有医学院的深圳市正想办法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城市发展非常快,人口飞速增 长,需要不断新建大量医疗设施,而在医疗方面,深圳没有自己的医学院。为了满足医疗需求发展,深圳采取的策略是新建医院交由大学医学院校运营,把医院变成 大学附属医院。比如北大深圳医院,它由北京大学医学部运营管理,科研教学都由校方负责。当时深圳规划是要建立10家这样的医院。


这10家合作对象里本没有香港大学,深圳市想都没敢想。“当时,我们和香港医管局的来往也很密切,但是建医院合作的念头,我们想都没敢想,因为香港的管理体制很特别。”一位当时参与办院的老人儿回忆说。


就在深圳壮志雄心筹划大学合作办医时,深圳市政府接到了由卫生部和港澳台办的推介信。一位知情人回忆了当时的情形:香港已经没有再多空间留给香港大 学办医院了,在香港办一家医院需要的时间很长,所以对方在想,是否能到大陆来办医院,想把优秀的理念往外传播,而深圳离香港是最近的地方。于是,香港大学 去和中央谈,去和港澳台办谈,去和卫生部谈。最后卫生部和港澳台办的介绍信就直接转到了深圳市政府。当时,深圳市政府把这封信转给了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希 望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要是深圳市想这样主动和香港合作,你知道两地制度的差异,那得走多少程序啊,想都没敢想的时候,天赐良机。”这位知情人说。


办还是不办?香港大学这么好的资源,办!而且有中央支持。但是,这必须解决几个问题:首先,大陆、香港两地之间监管制度不同;第二,两地文化有巨大 差异。深圳市卫计委给市政府的答复很简单,大致的意思是:欢迎香港大学到深圳做事情,相信它作为世界名牌大学能把医院管好,但要注意法律制度的不同以及两 地文化差异。


事情敲定后,接下来就该讨论关键问题了:第一个问题是,院长由谁来任命?既然是引进香港大学,学校的管理权力有多大?这个问题差点儿谈崩。当时,黄 洁夫先生代表卫生部和港澳台办,做顾问委员会主席,他和香港大学希望把这所公立医院完全交给香港大学决定。而深圳方面希望自己任命院长,当时,院长、副院 长是谁早就有人选了。第二个问题,两个董事长还是一个董事长?当时讨论走的思路是:香港大学出一个董事长,深圳这边出一个董事长。


谈判开始僵持。因为一些戏剧化的原因,事情开始发生变化,上述讨论的方案放弃了,最后敲定的结果是:港大深圳医院采取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2011年11月14日,港大深圳医院成立了第一届董事会,构建了董事会、医院管理团队、监事会“三权分立”的法人治理结构。在此基础上,董事会制 定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董事会章程》,集中实行重大决策权。董事会共有17名成员,架构是这样的: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担任董事长,其他董事深港双方各派8 名代表,深圳市政府派出的董事会成员包括卫计委、人保部门、发改委、编办等一把手或二把手。医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下设立了12个专业委员 会,辅助管理团队进行专业化决策管理。医院的院长由香港大学推荐,现任院长是邓惠琼,她也是香港大学医学院医务委员会主席,著名的妇产科专家。


“这个架构对于港大深圳医院具有决定性意义:董事会集中了医院办院的决策权,彻底改变了政府办医决策权分散到多个职能部门的常规,同时以院长为首的 医院管理层拥有了独立经营管理权,院长向董事会负责医院经营结果。”原深圳卫生计生委医政处处长廖庆伟说,他曾经参与港大深圳医院的筹办,并任第一届董事 会秘书(之一)。港大深圳医院成立后,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之后也成立了,开始探索管办分开、政事分开的模式,深圳市医管中心市属于直属正局级事业单 位,并不隶属于卫生计生委,代表深圳市政府统一履行举办公立医院的职责,监管公立医院的人、财、物等运营。


所谓的管办分开就是医院的监管职能与举办职能分开,卫生部门负责监管职能,主要承担发展规划、资格准入、规范标准、服务监管等行业管理职能,不再干 涉公立医院管理和运营事务;举办职能则是由医院管理中心(局)负责,代表公立医院的出资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人、财、物等运营负责。所谓的“政事分 开”就是指政府行政职能与公共事业运作功能之间分开。


在传统公立医院,医院是没有运营自主权,特别人事权。院长和副院长按照干部任免原则任命,任免权属于卫生部门,甚至组织人事部门,所以空降院长的事 情经常发生。竞争副院长或者院长,也都要和各主管部门的具体领导“处好关系”。另外,传统公立医院医生编制的数量、基本薪酬等都由编办和人事部门决定,医 院招聘人才还会受到行政部门领导个人的影响,走后门的情况经常发生。这种制度的后果就是,医院的运营管理权一点点被分散了。港大深圳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建 立,为这所公立医院进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打好了基础,也为医院独立管理打好了基础。


上述提到的诸多重大事项敲定后,医院开始筹建。2012年7月,港大深圳医院正式开业。医院由深圳市政府和香港大学共同管理,双方签订合同期限为 10年,期满可以续约。深圳市政府总投资40亿元,占地19.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6.7万平方米。这40亿元包括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设备购置 费用和开办费用等。这所全新医院的管理层以香港大学派代表为主,负责具体运营。市政府根据新开业公立医院的补助政策,对港大深圳医院进行财政补助,实施总 额预算、量出为入的原则补助。补助在开业后逐年递减,医院开业前为100%,医院开业逐年减为70%、50%、30%。三年来,医院已开放床位逐步增加到 1200张,目前使用中的900张,2015年1~5月,医院病床使用率67.45%。



这个医院没有编制,没有行政级别


医院开业,全新的制度随之运营。港大深圳医院在人事制度上做了突破——取消了编制。


在传统公立医院,编制意味着什么呢?编制意味着:第一,你是公立医院的人,公立医院要养你,要是医院养不起了,财政就要管,国家负责养老。第二,编 制制度下,医生与医院不是契约关系,不是契约关系就意味着是隶属关系,双方是隶属关系,医院要辞退犯错的员工,难!第三,编制下有很多隐形的福利,比如和 职称挂钩后,同一个岗位有编制的就比没编制的基本工资高。


明显,传统编制下的公立医院并没有完全独立与合理的人事权,医院员工也不需要清楚自己的合同职责。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管理者苦笑道:“编制,大家 都以为自己是皇帝老子,谁也管不住我,我翘着二郎腿天天嗑瓜子,一边吃饭一边聊天看报纸。你能管我吗?你也辞不掉我!越是主任级别,职称越高,越浪费钱。 他级别越高,拿工资越高,他不干活的时候,医院损失就更大。”


港大深圳医院全部实行了聘用制,任何人没有编制,人员全部五险一金。公立医院上述传统的问题得到解决。医院与员工每三年一签合同,除了正常工资之 外,医院对员工有“约满薪酬”的约束,即:契约满3年时,一次性发放员工3年总工资的15%。如果这个员工在工作期间因错误被开除,这部分薪酬也就没有 了。员工在医院工作满6年以后,就签订固定无期限的劳动合同。


编办部门的职责就是规划、确定医院的总人数。根据医院功能确定,港大深圳医院的定位是三甲医院,2000张床位,预算门诊是8000~10000人 次,规划五个重点专科,而且希望建成世界一流的医院,按照这个功能规划,医院最后测算出需要3996个人。董事会下的财务委员会接下来就根据这个人数做财 务预算,3996个人中,大约需要1000多医生,先算出医生的人力支出,根据医生的人力支出,再计算药师、护士、管理人员、行政岗位、检验人员等7个系 列人员的支出,医院的药品支出、设备支出这些都是容易作出预算,加上这些,医院预算就完成了(顺便说一下,5年这个医院运营需要101亿元)。


目前,医院聘用人数离医院的编制预算数量还有很大空间。截至6月15日,港大深圳医院已聘用员工1801人,其中医生440人,护理885人,医技 207人。聘用员工当中,博士和硕士占19%,本科占59%,大专及以下占22%。截至2015年5月,有225位香港及外国专家获得在内地行医的执业证 书,这些专家分别担任科室管理和培训团队的职责。


取消编制的第一个益处是员工和医院都是契约关系,医院上上下下都是单纯的工作关系。所有人都没有铁饭碗,员工会自动倾向于遵守医院的制度规范,选择 做那些对医院、对自己有益的事情,而不会想着到处挖墙脚。前面提到,港大深圳医院是不允许员工收红包、收回扣的,一旦发现立即解除劳动合同关系。能让大家 遵守这个制度的动力一个是理念相和,另一个就是员工不想被开除或破坏契约。


由于是一家新建医院,港大深圳医院可以做到全院无编制,没有历史包袱。“医院没有编制最大的好处是,不养懒人了。”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医改办处长李创 说:“人事制度改革后,医院有了用人自主权,选人聘人会更加严格;另外,现在医院取消了药品加成费用,药品与医院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医院都希望控制药占 比,增加处方含金量,控制服务成本。人事工资制度不改革,医院职工都认为自己拿的是国家工资,少一分都不行,会对过度用药、灰色收入等不规范的医疗行为睁 一只眼闭一只眼。改革后,医院成本控制得越好,职工收入就会越高,如果一些人继续搞过度用药、拿灰色收入,就等于损害了全体职工的利益,大家就不会答应, 这方面的情况就会得到好转。从港大深圳医院的情况看,这方面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否则靠医院、靠上级部门天天查,如果不发挥职工内部监督的积极性,这方面 的情况难有根本转变。”


医院也去掉了所有行政级别,无论是院长、副院长还是科室主管,都是职业化管理的团队。而传统公立医院,医院行政级别管理导致医务人员更倾向于争取行 政职位。举个例子,事业单位五级管理岗(一般是院长级别)的正处级干部,相当于公务员的正处级干部。在这种制度下,医生会尽量争取科主任、护士长的职位, 这两种职位可以拥有、分配更多资源。医院高级管理层也愿意争取公务员的职位,比如一个县级医院的院长,也许就可以去县里的卫计局当局长,一个卫生部属医院 院长可以去卫生部门当司级干部。


港大深圳医院的医生也没有副高、正高等传统行政级别划分的职称。和香港公立医院一样,这家医院医生职级分为驻院医生、副顾问医生和顾问医生。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需要先看一下香港医生职级。由高到低,香港医生职级分为顾问医生、副顾问医生、驻院医生(专科驻院医生)。其中,驻院医生是指 “已经获得行医资格但还没有接受专科训练”的医生,专科驻院医生是指“经过6年专科培训后获得医学院院士、拿到专科执照”的医生。这些医生都经过标准化的 医学训练,行医水平是均等化的,不像大陆主治医生、副主任医生这样,行医差距巨大;抛开职级,香港每一个有行医资质的医生都可以标准化地行医,独挡一面。 这三个职级仅仅是医管局管理下公立医院的三个岗位,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医生在医院工作的资历,但无法等同于医务委员会对医生行业资质的认定。三个岗位 的工作职责不同,顾问医生相当于科室带头老大,承担科研、教学等任务。


一位医生这样评价过去职称和现在资质认定的差别:“这些不同的职位之间,薪水会有差别,是对资质的认可。原来的医院的话,职称高的人承担的工作比较 少,行政压力会大些。但港大深圳医院的副顾问医生和顾问医生承担的工作并没有少,反而更多。除了正常的临床工作,你还要学习,还要搞其他的培训,还要组织 其他人培训;不仅自己需要学东西,还要带别人学习,还得组织别人学习。”


高薪养廉?背后的机制没有那么简单


人事制度改革的同时,港大深圳医院也改革了薪酬制度。从薪酬上看,港大深圳深圳医院参考了香港模式,员工按岗拿薪,医院按照顾问医生、副顾问医生和驻院医生的资历,支付医生薪水。据了解,这里医生的平均年收入为56万,高的有90、100万,低的有20、30万。


“这里薪酬水平是相当有吸引力的。我们当时调研过薪酬的问题,香港医生的收入是社会平均收入的8~10倍,港大深圳医院医务人员的平均薪酬水平是深 圳市社会平均工资的9倍,相当于50多万。”廖庆伟说,“医院在医生薪酬上并没有花更多钱,很好理解,其实就是一暗一明的问题。传统医生的明暗收入加起来 是一个数,而港大深圳医院医生的‘明收入’就是这么多。但我们要做到,钱花出去了,用一些列配套制度保证钱花得有效。”


高薪——这个是港大深圳医院管理的重要思路之一,也是一个敏感的问题,“高薪养廉”的问题曾引起很多争论。这背后,大家真正给关心的问题是,高薪激励下,医生的行为到底怎么样,医生能不能规范行医。


港大深圳医院的第一个对策是,改变激励方式。廖庆伟说:“医院彻底取消了传统公立医院‘按件计酬’的分配制度,医院预算确定总薪酬,再以医生的薪酬 为基准,确定其他员工的薪酬水平。”具体来讲,医生收入和科室药品销售、医疗收入脱离了关系,也和医院的总体收入脱离了关系。这不像其他公立医院医院—— 除了基本工资外,必须根据科室和医院总体经济收入决定效益工资,医生收入还与诊疗人次、手术人次挂钩。在此激励制度的基础上,港大深圳医院对医生实行目标 责任制管理。


院长邓惠琼说:“我们考核临床、教学、科研和行政四个项目,这就是我们的目标。顾问医生和副顾问医生,他们在教学和科研的考核权重要高,承担的责任 也重。对于科室主管,我更注重行政能力的考核。驻院医生,对他们的主要考核就是临床。我们不考核科室的收入情况,个人绩效最好的可以达到工资30%的奖 金。”无论是驻院医生、副顾问医生还是顾问医生,他们的职责和目标都由合同明确,医生的奖金由科室主管评定,年度评核达到超卓(优秀),就可以拿到年度工 资30%的奖金。


第二个对策是,通过管理制度规范员工行为,员工靠履行契约完成工作职责。医院较为关键的管理制度包括:不收红包制度,抗菌药物规范,内部审计制度等 等,对于不符合医院要求的员工,医院可以解聘员工。另外,各个科室通过循证医学来规范医生诊疗行为和用药行为,医院药占比为21.11%,而城市公立医院 药占比平均水平为42%,改革红线是药占比不超过30%。


第三个对策是,政府改变医院的筹资方式。“总的原则就是‘以支定收’,‘政府-社会-个人’分担,医院不需要盈余来发展医院。”廖庆伟说:“这实际 相当于明晰了医院的‘剩余权’,解决了因‘剩余权’权属不清而导致的系列问题。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医院实行预算管理制度。”


医院是怎么做预算的呢?以港大深圳医院为例,医院运营必需的经费实行预算制。医院前5年的总体预算约101亿元,而且已得到批准,这是根据医院功能 定位而确定的。按照当初规划,港大深圳医院的定位是三甲综合医院,2000张床位,计划最高门诊是8000~10000人次/天,规划五个重点专科,而且 希望建成世界一流的医院。根据这个目标,最后测算出医院需要3996个人。医院员工总人数会根据医院开放的进度逐年增加,5年床位全部投入使用时,招满预 算的人数。这3996个名额经过董事会批准,其中需要医生1000名。根据人数,预算部门先算出医生的薪酬支出,再根据医生的薪酬水平,计算药师、护士、 管理人员、行政岗位等7个职系人员的薪酬标准。医院的药品支出、设备这些都是容易作出预算的,加上这些,医院预算就完成了。5年总预算定下来,每年的预算 目标也就定下来了,但医院实际预算还需要经过医院董事会批准。董事会下设财务委员会,委员会负责人由财政部门委任,财务委员会根据董事会批准的五年财务预 算方案和医院管理层提交的年度预算等文件,在董事会召开之前进行专业的论证,向董事会提交论证建议,董事会全体成员按照多数法则,决定是否批准当年的预 算。


在上述筹资原则下,港大深圳医院的收入包括三个来源:(1)政府投入;(2)医保支付和个人支付,(3)高端医疗。政府规划40%的收入通过国际部 服务获得,服务对象为个人以及外国人。其次,医院剩余60%分别从政府投入,医保收入和病人自费收入获得。其中,政府投入占医院收入的比例为17%左右。 “这17%并不是对港大深圳医院的特殊投入,作为深圳市政府来说,这17%对于北大深圳医院也是一样的。其余补贴、投入完全是因为这是一家新开的医院。” 廖庆伟说,“将来,政府对医院的补助有可能扩大到20%,预计2020年这一比例达到30%。”2014年和2015年1~6月,医院已能实现收支平衡。 2014年,医院收入构成中医疗收入占比59.9%,财政补助收入占比39.8%,其他收入0.3%,医疗总收入中,医保收入占总医疗收入的比例约为 45%。


传统体制碰撞的压力,这是必然


港大深圳医院带来的惊喜,除了有一流的管理经验,还有人事制度改革尝试、薪酬制度改革尝试、公立医院补助改革尝试。回到大陆公立医院改革,港大模式有借鉴意义吗?


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制度是大陆公立医院奇缺的。港大深圳医院实行了全科打包收费制度,医院急诊实施分流法,将急症病人划分为五类,这些探索对国内其他 公立医院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在精细化管理下,医院还可以拿出漂亮的专家团队、循证医学指南、药品占比数据、抗菌药物使用数据。在管理上,港大深圳医院可 以说做到了极致,也值得所有公立医院借鉴。


但是,港大模式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摆脱大陆体制的影响。一是大陆公立、官办医院的概念分不清,基本公共医疗服务不平等。大陆地区,一说到公立 医院,就只强调所有权的问题,只强调政府投入不投入的问题,只讨论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把社会资源排除在外,公立医院不能接受社会捐赠。大陆地区公立医院 的基本医疗服务本身就分为三六九等,农民、公务员、职工……他们都不能平等享受政府补助,公立医院私人服务部分变成了高干病房、特需病房。


二是大陆医学教育参差不齐,教育体系复杂,盲目扩招,儿科招生依然没有恢复,住院医师培训刚刚起步,医生从培养阶段就有了差距。


第三,大陆没有足够有竞争力的私人医疗服务体系,特别是基层私人开业医疗服务体系。2010年12月公布的《香港的基层医疗发展策略文件》指出,约 有7成门诊服务由私人基层医疗专业人员提供,诊费主要由有负担能力的市民自付。但大陆大量优质医疗资源和病患都集中在大医院,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一是缺乏优 秀和合格的医生,二是医疗资源缺乏,绝大多数为政府举办,缺乏合格的私人服务力量。


第四,大陆没有完善的法律环境。大陆在医生注册方面还不允许医生独立行医,更没有对医管局等机构的立法约束。


由此及彼,当下公立医院改革最大的使命是什么?


读到这里的时候,大家就已经明白,这个公立医院改革的优秀样板和大陆的体制碰撞也是必然。比如,如果深圳新建医院全部参照港大深圳医院建设,没有编 制,医生的职称又怎么评定呢?如果是医学院合作办院,医学院校又怎么在职称上处理深圳医院和所在地附属医院的关系呢?这是一个全国性体制问题。


从体制改革来说,大陆公立医院改革就是改政府,不仅有治理能力的问题,还有改革方向的问题。政府的治理问题不是管得少了,恰恰是管得太多了,超过了 本应有的权力。不是市场失灵了,而是政府失灵了!从改革的方向上,政府不能盲目学习其他地区的医疗体制,眼光不能只盯在某一阶段照猫画虎,当务之急是弄清 楚大陆公立医院最大的变革使命是什么,弄清楚别的医疗体系正在怎样改,弄清楚大陆为什么要走它们从前的路。


中国公立医院改革常带着太多傲慢与偏见的姿态,对待其他地区医疗服务体系。很多政府官员、学者呼吁学习香港模式和英国模式,政府要多投入、多担责 任。可是,我们并没有看到有多少人研究香港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香港是怎么让资金更加有效的,新医改以来8500亿砸了,砸那儿了?不知。大陆官办医院 虽然确实缺少财政投入,但医疗卫生总开支占GDP比重和香港差不多(5%左右),效果怎么就那么不同?钱都花在哪里了呢?不知。不少专家学者呼吁政府投入 的声音过于高昂、过于激情,以至于忽略或有选择地忽视了“香港私人开业医生在基层中发挥的作用”这一事实,很少提及“私家医生和开业医生素质和公立医院是 一样的”这个重要事实。


如果学习香港这种英式医疗体系,大陆应该看清楚这种体制变化方向和原因,而不是抄袭其历史经验,就好比我们在苹果时代,还在想着怎么研制诺基亚。举 个例子,我们呼吁加大财政投入,这恰恰是香港头疼的地方。2000年以来,香港医管局连续几年出现了大额财政赤字,政府支出负担严重。《香港导报》报道: “香港2001-2002年财政年度,政府单在卫生方面的开支就达318.10亿元,比上年度增加3.2%,政府给予医管局的补助金拨款,每年开支增长达 7%,公共医疗开支占政府总开支14%。以一个入住公立医院的病人计算,每天只需支付68元,但政府则要补贴3000元,病人负担与政府负担的比例大约是 1∶50。”也是这一段时期开始,香港医疗服务需求激增,公立医院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加大,医护人员流失严重。2007年开始,香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系 列改革措施,包括改善晋升制度、设立急症病房、允许私人开业医生在医院兼职等。


香港现在的情形是,越来越重视私营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2015年香港施政纲领提出,通过公私营协作模式加强公共医疗服务,增加公共医疗服务量、缩 短轮候时间、为病人提供额外选择,以及提高成本效益。香港将要进行改革有:资助特殊“公营普通科门诊”病人接受私营基层医疗服务。为正在接受公立医院服务 的末期肾病患者购买私营血液透析服务。资助病人到私立机构接受白内障手术。推动医疗保障计划,为私立医疗服务的使用者提供更多选择和保障,推行“自愿医保 计划”。推行公私医疗机构共享的电子健康记录。资助70岁或以上的老人在社区使用私营基层医疗服务。


上述事实非常容易就能看出,香港医改的方向是在鼓励私人医疗服务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引入市场力量,让整个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康、平衡。对于医疗体 制刚刚摆脱计划经济的大陆来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并不能照搬香港模式,包括英式模式。改革最要紧的已经不是增加政府财政投入的问题了,而是怎么让已有的财 政投入更加有效,聪明人谁都不会选择“广撒网”。改革的燃眉之急反而是这些体系问题:什么时候医生拥有的执照可以独立行医?怎么对新一代的医生进行标准化 培训?怎么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私人医疗服务体系呢?怎么让医院职工成为职业经理人、职业医生?


分析了上述种种,港大深圳医院的示范作用已显示出优势,特别是在管理方面,但是要想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甚至复制推开,离不开大陆体制环境的变革。反思过去那些冒进、拍脑袋、盲目、片面的医改思路,大陆的改革才能往前走。


关键词: 医改 公立医院 港大深圳医院 医院管理

医友评论 1人评论)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2015-09-04 10:45

这篇“檄文”对“医改”有指导意义…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