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是世界临终关怀和缓和医疗日,中国大陆第一次开展以艺术行动的方式推广缓和医疗理念的活动。一百多位来自各地的艺术家参与这个活动,共同体验生存的疼痛经历,讲述个体面对困境的心理感受,探讨生命尊严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价值标准。
当天下午,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报告厅,举办世界临终关怀与缓和医疗日(中国2016)艺术行动,通过艺术展、论坛、招待酒会等方式,试图让更多人知道:按照本人意愿,以尽量自然和有尊严的方式离世,是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
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教授,全国政协常委、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中国内地女演员江珊、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刘端褀、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等参与演讲讨论。
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总干事罗点点说,“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次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注册这样的活动。之前也曾有临床医生组织小规模的活动,但如此大规模的艺术活动尚属首次。”
演讲者以为什么要开展缓和医疗、如何开展、以及是否应该用法律规范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罗点点解释,缓和医疗不是放弃治疗,而是一种提供给患有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和家庭的,旨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及面对危机能力的系统方法。通过对痛苦和疼痛的早期识别,以严谨的评估和有效管理,满足患者及家庭的所有(包括心理和精神)需求。
嘉宾们都认可的是,应该让更多人通过填写生前预嘱,明确表达本人是否接受安宁疗护的意愿。因为一个走到生命尽头的人,不能安详离去,反而要忍受心脏按摩、气管插管、心脏电击以及心内注射等等惊心动魄的急救措施。即使急救成功,往往也不能真正摆脱死亡,而很可能只是依赖生命支持系统维持毫无质量的植物状态……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人们正在寻找保持临终尊严的办法,中国也需要走到这一步了。
“其实晚期癌症的病人疼痛已经可以避免,但我们需要知道医学是有边界的,生命不能无限延长,病人需要被告知病情的真相。”刘端褀说,因为家属不愿告知,很多病人包括相声大师侯宝林到临终时都很后悔没有早点知道,更好地走完最后一程。
作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在论坛上表示,应该将器官移植的中国经验借鉴到缓和医疗上来。用行动推动法治完善,而不是等待法律健全。“生前预嘱的相关立法,要通过人大。可是很多人还不懂,很多官员觉得话题很敏感,一听就反对。应该在社会上先做起来,形成大势所趋,等大家都了解和认可了,才能走到立法这一步。”
他提到,中国尽管脑死亡立法至今没有颁布,但在各方推动下,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已经走向阳光,也向世界宣布实现了公民自主捐献为器官的唯一来源。黄洁夫说,2015年我国的公民自愿捐献例数达到了2775例,今年将达4000例,明年预计6000例,五年之内将会成为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国。
黄洁夫补充道,“生前预嘱应该得到高层支持,再由民间执行,政府需要下决心,给出政治承诺,再靠社会合力来推动。”
对此,国家卫计委宣传司毛群安司长也表示,部委将会积极支持促进缓和医疗相关法规的配套和推广。
韩启德在论坛总结发言时说,对于末期病人来说,绝大多数患者在最后没有得到他们应该有的尊严,政府和社会各界有责任将这件事做好。医学发展到现在,我们的有些医生忘记了医学的初衷。医学史上的着名人物希波拉底其誓言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医学是不可伤害”。这需要我们每一位医护人员尽量避免对病人的伤害,减少他们的痛苦。他鼓励医护人员应该从自己做起,接受缓和医疗,对死亡做好气场上的准备。
论坛末尾,韩启德饱含深情的朗读了泰戈尔的诗词做结,希望世人能做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寻医问药网-医脉”,版权均归寻医问药网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