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 > 医学进展 > 精神心理 > 自控力是一个伪命题

自控力是一个伪命题

收藏
来源:曲韵老师 2016-06-28 17:00

很多人知道斯坦福大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做的“棉花糖”实验。

1966-1970年,斯坦福大学的米切尔博士设计了一个“棉花糖”实验,对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653名幼儿进行了测试,并跟踪他们的后续生活,得出了惊人的结论。

实验是这样的:实验员把孩子领进一间暗藏摄像机的实验室,室内有椅子和桌子,桌上的碟子里有一颗棉花软糖(mash mallow)。实验员告诉孩子,她有事要出去一会儿。孩子有两个选择:一、等她回来再吃,如果她回来发现孩子没有吃,就会再给孩子一块棉花糖;二、现在就吃,那等她回来就没有第二块糖了。设定的孩子等待时间为15分钟。

实验员离开房间后,孩子们的表现各异:有的拿起糖来闻一闻,再放下;有的抠下来一点儿尝尝,却越抠越多;有的把糖中间吃空了,却说没吃;有的想都没想,拿起来就吃;有的孩子一进实验室的门,不等实验员说完就开吃;也有的孩子吃完拿着碟子出门找实验员……最后只有30%的孩子坚持到了15分钟。

1981年,米切尔博士给当年参加实验、现在上高中的孩子的父母和老师发去了问卷,追踪调查这些孩子在制定计划、设立目标、解决问题、和同学相处以及SAT(相当于高中毕业考试,是大学录取标准之一)分数等方面的现状。分析调查结果后发现,那些不能等、急着吃的孩子更容易有行为问题,在家里在学校表现都不好,SAT成绩差,不擅长应对压力环境,注意力不集中,不擅长社交,没有朋友。等待15分钟的孩子比等待时间1分钟以内的孩子的SAT成绩平均高出210分!

现在,当年参加实验的孩子们已经人到中年,四十多岁了。跟踪调查发现,能等待的孩子在生活中更成功,而急于吃糖的孩子更容易体重超标、沾染毒品等等。现在,米切尔团队正在邀请这些人回实验室做fMRI扫描,更广泛地调查他们的家族遗传性以及养育方式等,希望找到调查结果呈现出的种种现象的原因:遗传的、后天养育的、脑神经结构的等种种影响因素。

最初,有人把这个实验结果归因为“延迟满足”。那么,是什么能造就“延迟满足”呢?又有人归因为忍耐力、意志、自控力。表面上看,确实是这样,等到第二块糖的孩子确实忍受住了马上就吃糖的想法的诱惑,忍住了,控制住了。可是,为什么他们能忍住呢?是他们有更强的自控力吗?是他们有更好的方法吗?

在网上搜一下“棉花糖 视频”的关键词,就能看到一段两分多钟的录像,录下了十几个孩子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他们自觉地采用哼歌、踢腿等方法转移注意力,或者尽量不去看糖这种躲避方式。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决定忍,他就忍的住。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忍耐和自控,而在于孩子的决定是不是自愿的、长远的,这里涉及到孩子的一系列处理事情的能力:跟陌生人进入陌生的房间后是什么状态?听见实验员的话了吗?听懂了吗?相信她的承诺吗?自己选择什么?吃还是等?选择清晰吗?为了自己的选择(目标)能坚持吗?有办法度过这段难熬的等待期吗?实现目标后(吃到两块糖)能快乐享受吗?等等。而所有这些的关键,在于孩子的动机与需求。

北京有话云“有钱难买愿意”,强调了动机的重要性。自控与自律的区别在于,自控是忍耐,不自觉不自愿,因此忍得难熬,一旦有条件,绝不再忍!而自律,才是自觉自愿的,别人视为苦和难,在他本人却安之若素。这才是真正自由的境界。

只强调自控力,容易给孩子带来以下危害:1 压抑的、口服心不服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或者某一天爆发,或者进入抑郁状态;2 被动、悲观的模式。总是不得不做事,如何享受成就感?如何能够创新?应付交差就不错了;3 自卑的或者受害者的心态。自己是被摆布的、不得已的、凄惨的,这样的孩子还怎么阳光得起来?4 情绪或者偏激或者抑郁,总之不会是平和的、温暖的、正向的;5 形成亏欠感,愿赌不服输,自己不承担责任。

动机,简单的说就是“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原因。

需求,是结果或目标所带来的好处—满足了什么?

孩子选择了自控-自我压抑,也是有原因的:为了不被唠叨,为了玩半小时游戏,或者害怕被老师批评,害怕被同学嘲笑……。有很多与生俱来的动机和需求,有的是正向的,例如好奇、模仿、希望被爱被信任等等,有的是被看做人性的弱点的,例如自私、懒等等。如何生成正向的建设性的动机,如何以最恰当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才是人成长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不是如何学会往心上插刀—忍。说到这里,只怕很多家长自己都未见得做到自律,未能建立正向的动机,更谈不上以恰当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他们关注不到孩子的动机与需求,认同自控力的说法并努力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是其来有自的。

这世界上,有些事情应该而且必须做,有些事情是喜欢而且愿意做。一个人如果能统一“必须应该”和“愿意喜欢”,那就什么也阻止不了他。动机和需求是开端,目标是结果,这中间的过程涉及到规划、安排、坚持、忍耐、意志力、自我鼓励、自我控制等具体的态度和方式方法去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决定。我们心里一定要清楚,自我控制等等是方法、手段,不是原因和目标,更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自控力上。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寻医问药网-医脉”,版权均归寻医问药网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关键词: 强迫症 心理健康 抽动症

医友评论 0人评论)

匿名发表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