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是困扰我国民众的长期难题。在日本、瑞士等国,便利的医疗条件离不开遍地开花的小诊所和家庭医生的存在。分级诊疗不仅能缓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使医疗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家庭医生还能全面了解病人的情况,帮助病人更好地治疗。
有病先找基层医生
法国医疗保险体系覆盖全民,参加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必须选择一位固定的医生做自己的主治医生,负责为他们看病并在需要时安排转诊其他医生。为了看病方便,法国人倾向于选择离自己住处较近、了解自己健康状况的全科医生。
法国人有权无条件、无理由地更换自己的主治医生,只需要向所在地区的医疗保险局申报医生的姓名即可。如果看病不经过自己的主治医生,法国人就得不到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最高额度的报销。经过主治医生看病,诊费可以报销70%,而不经过主治医生看病,诊费只能报销30%。
一个有医疗保险的美国人大体的看病流程是,先跟家庭医生预约;家庭医生可以看各种基本常见病,如果看不了则转诊给医院的专科医生。如果没有家庭医生转诊,保险公司将不给病人报销医药费。
瑞士的家庭医生一般是指全科医生。许多家庭成员往往指定同一个家庭医生,儿童可指定专业的儿科医生,日常就医需求基本都能由自己的家庭医生满足。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家庭医生会帮助患者预约医院或者专科专家。即使紧急情况下去医院急诊,事后也是由家庭医生复检。
在日本,病人有小毛病都乐于去诊所,除了拔牙等,一般不用排队,也不用预约。病人有大病或者做手术才到大医院,如果没有诊所的介绍信,大医院一般还要多收一些诊疗费。小诊所发挥了社区医院的作用,分流了大量病人。
瑞典患者先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如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法处理病情,则由该社区医疗中心提供转诊单,将病人转至更高一级的医院或者专科医院就诊。除急诊外,综合性大医院不接受没有转诊单的病人就诊。
基层医生优质诊治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汤胜蓝曾在世界卫生组织工作过多年,对欧美医疗体系比较熟悉。他说:“美国独立行医资格很难获得。在美国,哪怕是一两人的小诊所,医生的素质、水平都是很高的,病人都很相信医生。”
美国有着较严格的医学教育制度。要当一名医生,读完4年的大学本科后,还要读4年的医学院,然后考取医生执照,随后再到一个医院做3年的住院医生,才能成为家庭医生。如果想进一步成为一名专科医生,医生还要接受3年专科医生培训。每10年,行医执照还要通过国家考试更新一次。
法国不同医疗机构的就医条件和诊治水平相对比较均衡。法国医生必须经过10年左右的大学学习和医院实习才能获得行医资格,所以医生的水平也相对比较均衡,患者对医生和医院的信任度也比较高。法国人就医虽然有很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却没有出现只找名医看病,小医生无人问津的现象。
瑞典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该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过治疗的患者中,90%都表示满意,这是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真正做到了一站式就诊服务,病人不需要去医院就可以接受全科医生、专科医生以及拍片和化验等全面的医疗服务。
日本的小诊所之所以能吸引患者,除了诊疗便捷外,还在于其医生具有足够资质,安全可靠。全日本中国人博士协会事务局局长李睿栋介绍,有些日本诊所的专业水准比大医院还高,因为这些诊所的医生经验更丰富、医术更高超。
法律保障分级诊疗
为了提高就诊的效率,瑞典政府2005年起推行了一项医疗保障,即每个病人都能在寻求就诊当天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得联系,并在7日内就诊。初步诊断后,患者被转诊至专科医生的时间不超过90天。
在瑞典,医疗护理的责任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法律规定,基础医疗服务由地方政府提供。若上述等待天数逾期,瑞典病人有权选择社区外的医疗机构就诊,包括交通费在内的所有诊疗费均由其所在的社区政府承担。
根据日本《医疗法》,医院的医生、护士和药剂师都要满足最低人数标准。而诊所除了一名医生以外,其他人员配置就很自由了。如无特殊规定,一般任何地点都可以开设诊所。《医师法》对开设诊所的医生的资质、手续等作了严格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