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瑞典乌普萨拉的科学家宣布首次成功将外源性抗体跨越血脑屏障输入脑内,作为示踪剂应用于PET成像。有研究预测,这一项成果将引发重大成像技术变革,相比于传统放射性示踪剂,抗体型示踪剂进入脑内后可实现更为精准的脑组织PET成像,或对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诊断及后期药物干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目前已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乌普萨拉大学老年医学教授兼附属医院首席顾问Lars Lannfelt表示:与传统小分子示踪剂相比,单克隆抗体示踪剂具有高特异性,可特异性结合于可溶性β淀粉样肽,从而显示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脑内神经元变性情况,指示病情进展。
阿尔兹海默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近几年发病率呈现逐年攀高趋势。目前临床上主要利用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成像进行诊断。患者首先注射一定量放射性示踪剂,再通过PET扫描观察该示踪剂在机体组织或器官内的分布情况。
来自乌普萨拉大学PET中心及其附属医院的研究者对该诊断技术作了进一步改进,并首次采用单克隆抗体作为示踪剂,用于脑组织PET成像。受血脑屏障的阻碍,抗体类分子往往无法透过该屏障进入脑内,目前这些单抗常常用于机体外周肿瘤诊断。为了穿越血脑屏障,研究者开发了一种融合蛋白,通过“蒙蔽”血脑屏障中的阻遏受体从而实现抗体跨膜转运。目前研究者正在转基因阿尔兹海默症小鼠中开展该研究。
“与传统示踪剂静态成像结果相比,我们的单抗示踪剂则可以实现疾病动态监测。鉴于阿尔兹海默症病程进展缓慢(长达10-20年),该诊断方法将有助于医护人员掌握患者病情进展和了解药物治疗效果。”Stina Syv?nen副教授如是说。
除此以外,该团队也利用相似单抗PET技术对帕金森疾病开展诊断测试。基于抗体的PET技术手段能否介入更多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如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等,研究者们表示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