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 > 资讯头条 > 廖新波:从儿科困境想到的

廖新波:从儿科困境想到的

收藏
作者:廖新波 来源:健康界 2015-12-23 16:51

中国医生的问题是医改的重要问题!医改多年了,之所以抓襟见肘迟迟不凑效,其根源就是没有解决医生的问题!而医生的问题,根本在于医生的知识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并且医生难以流动,只有在大医院才可能生存得“像样”些,这样的生存状态使人味如嚼蜡。

医生只能在大医院才有“凝聚力”,这完全是制度使然,也是市场导向。中国儿科医生紧缺的问题比很多国家都严重,其原因却是大相径庭。

我国每千人口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36人,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为每千人1.46),当前儿科医生可谓“珍稀动物”。本来就稀缺的专业,比其他专科的任务和压力都重,加之社会对儿科医护人员的不理解以及偏见,致使儿科专业的发展有傲立冰峰之悲壮!

当 我们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可没有有效的办法去解决,而是试图用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救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文对儿科的“冷门”专业 实行降分准入政策。虽说是通过加试加分,但其实际意义是给“落榜者”一条“绿色通道”——“降分”录取。表面看是政策优惠,而实际是政策歧视。因此,政策 一出即引起医疗界和社会的广泛争议,对正在儿科工作的医护人员也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造成心理打击,使他们的敬业度和专业精神一下子掉进冰谷。这一政策也 将使后来者认为,儿科不是精英要去的地方,而是医生专业的最后选择。有人打趣道,以后儿科医生的自我介绍得着重强调——我是2015年以前的儿科医生。无 疑,这种政策决定欠缺了对专业的尊重,后续将带来一系列的信任问题。如今,系统与政策的缺陷与错误导致广州中山三院不得不贴出“温馨告示”:“凌晨起,急 诊儿科暂停服务(危重症除外)。”

近 两年,尤其是今年,医学生招生遇到前所未有的冷遇,众多高分学子不愿从医。相比整个外部世界,这形成了一个极大的反差。以香港地区为例,长期以来,香港的 高考状元大多倾向于填报医科,除了医科自身“自由职业”、收入高和工作稳定的特点之外,最主要的是整个社会尊重医生这个职业,愿意去学的都是考生中的佼佼 者。在往年,特别是内地恢复高考后的几年,报考医科的都是高分人群,都是最顶尖的学生。

作 为一门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不论中外,医学教育均被视为“精英教育”。我觉得与其说是精英教育,不如说在这些地区形成了一种精英教育的环境。高分是否 意味着精英,低分是否就意味着低能?这还要看今后培养出来的结果。进校前,只能说有些专业,成绩好的才能进入,成绩不好的,根本连进入的机会都没有。成绩 好只是医学生入门第一步。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医学教育是逐步从精英教育走向“机会教育”的。因为一开始,并不是高分者的第一选择,给次高分者机会;当读完 高至天花板的书后,再进行规范化培训与考试;考完之后,并不是根据自己的理想选择专业,而是根据行医过程中“附加值”多寡来选择,形成了“低分者”被迫选 择冷门专业。一切都在机会中选择。假如中国考生高分者望医却步,导致从医的门槛低很多时,何来精英之说?社会如此看待医生这个职业已经令人感慨了,现在连 卫生部门也对自己的医生如此失去信心,其心可悲矣!

对 于解决儿科医生缺乏的问题,我有两个建议。一是从招生就开始“计划”未来需求量。各专业根据社会的需求设定年度需求量向社会招聘,所有专业单列考试,让考 生试前选择。既可以避免歧视,又可以使考生根据供需与爱好来选择。如果考完再选择,通过降分的方式“处理”无人报考的专业,则必定会使冷门专业雪上加霜。 二是通过提高短线专业的最低工资或服务价格来吸引医生的扩充。尤其儿科,其“创收”能力不如其他专业,更多的是用时间和技能对待患者。

表 面上,儿科医生的现状是因为医生不足所造成,而实际上,在今后的公立医院改革中,这种现象不仅会出现在儿科,其他科别也将受“环境”的改变而波及。我们也 注意到,某些医院主动关掉周末门诊,源于“引导患者到基层”——这是医改主张;有的医院关掉假日门诊,则是从经营效益考虑,因为辅助门诊的其他科室会得不 偿失。不管出发点如何,医生的身心健康、医疗安全也是要考虑到的,医生多点执业也将影响医生的多向流动。

关键词: 医生 儿科 困境

医友评论 1人评论)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孙思邈 2015-12-24 10:20

儿科的困境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