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交流分享

交流分享 > 心得 > 吾师顾植山教授用乌梅汤治疗厥阴杂病的体

吾师顾植山教授用乌梅汤治疗厥阴杂病的体会

收藏
原创 浏览:204 2015-02-27

  乌梅汤源自《伤寒论》,药物组成有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古时多用做为丸剂,近代多用汤剂。功用:调理阴阳之气,温脏安蛔。主治:脏寒蛔厥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及久泻久利。    笔者有幸随顾老师临证,见顾老师用乌梅丸治疗厥阴之寒热错杂证,屡得奇效。现举例如下。 1.夜间胃痛    患者,男,78岁。2008年10月25日就诊。诉胃脘疼痛,夜里两三点痛剧。患者有肠息肉手术史,现大便难。刻诊,患者四肢不温,舌有裂纹,苔黄厚腻,脉弦虚大。诊为厥阴胃痛,证属寒热错杂。治当清上温下,攻补兼施。处以乌梅汤。方药如下:炒乌梅15g,熟附片(先煎)10g,北细辛(先煎)6g,川桂枝10g,川花椒6g,淡干姜6g,台党参12g,炒当归10g,川雅连10g,炒黄柏10g。投方5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2008年10月30日复诊,诉服药一剂后胃即不疼,现大便难有所缓解,舌苔已基本恢复正常。药已中病,守方再进以固疗效。原方减川雅连为6g,增淡大云20g以润肠通便。又进9剂后停药,胃痛一直未再犯。 按:胃脘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患者夜间两三点胃脘痛剧,四肢欠温,证属阴阳气不相顺接,故用乌梅汤而一剂凑效。 2.吞酸    患者,男,46岁。2009年3月22日初诊。诉近期凌晨二、三点易发胃酸,造成早醒后不能入睡,白天则无泛酸症状。舌红苔腻,脉稍弦。诊为夜间吞酸,证属肝经有火,脾经虚寒,寒热互结。治当清肝益脾,虚实并治,处以乌梅汤。方药如下:炒乌梅15g,熟附片(先煎)6g,川桂枝10g,北细辛(先煎)6g,川花椒4g,淡干姜6g,川雅连6g,炒黄柏10g,台党参10g,炒当归10g。投方7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2009年3月29日复诊,诉夜间泛酸基本缓解,夜间能安睡到天亮。药已中病,原方续进7剂而痊愈。 按:吞酸《医林绳墨吞酸吐酸》中说:“吞酸者,胃口酸水攻击于上,以致咽嗌之间,不及出咽而咽下,酸味刺心(胃脘),有若吞酸之状也。《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吞酸》曰:“酸者肝木之味也,有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如饮食热则易于酸矣。可见吞酸往往因肝经有火,脾经有寒,寒热互结而致。且发病时间恰为丑时,正属厥阴之证。故使用乌梅丸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3.崩漏   患者,女,21岁。2009年3月3日初诊。患者因肠息肉于10个月前行肠息肉手术后,出现月经紊乱(诉月经上月来三次)。刻诊,月事刚净,四肢逆冷,舌苔黄厚腻,脉濡细。拟从厥阴论治。处以乌梅汤。方药如下:炒乌梅20g,熟附片(先煎)10g,川桂枝12g,北细辛(先煎)6g,川花椒4g,淡干姜6g,川雅连10g,炒黄柏6g,炒当归10g,台党参10g。投方14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2009年3月22日复诊,诉药后经期未至,已无阴道不规则出血,舌苔已净,原方减川黄连为5g,续进7剂,煎服法同前。 2009年3月29日三诊,诉无阴道出血,四肢已转暖。嘱停药观察。 按:《诸病源候论》指出崩漏是由于“劳伤气血或“脏腑损伤,以致“冲任二脉虚损,“不能治月经血的主要病机。顾老师认为该患者在漏血的同时出现四肢逆冷,苔黄厚腻,脉濡细。故治疗不应局限于“塞流、澄源、复旧的常规思路。因其四肢逆冷较甚,且舌脉符合寒热错杂,故拟乌梅汤调之而愈。 4.后半夜潮热 患者,男,78岁。2009年3月19日初诊。诉近半月有轻度盗汗,下半夜潮热感,稍畏冷。患者有前列腺肥大病史。尿频,有时出现失禁。患者另有轻度咳嗽。舌有裂纹,苔厚腻,脉濡。观其脉证,可从乌梅汤入手,拟乌梅汤加味。处方如下:炒乌梅15g,熟附片(先煎)10g,紫油桂(后下),北细辛(先煎)6g,川花椒6g,淡干姜6g,川雅连10g,淡吴萸(洗),炒黄柏10g,炒当归10g,台党参12g,上绵芪30,左牡蛎(先煎)30,生熟地(各)15,炙甘草6。投方7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2009年3月26日复诊,诉后半夜潮热感基本消失,晨起醒后稍有感觉,咳嗽基本缓解。苔亦有减,脉较前有力。原方续进7剂。煎服法同前。 2009年4月2日三诊,诉近两天晨起潮热感已消失,原前列腺肥大闻水声即欲秀,时有不禁,转以益气固肾而治前列腺疾病。 按:该患者身患数种疾病,若想有明确对症治疗就不能彼此兼顾,将各种疾病分开治疗,有针对性的解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顾老师先拟乌梅丸加味解决患者夜间盗汗,下半夜潮热感等问题,然后专治其前列腺肥大,秀间断失禁。故能取得良好疗效。 5.讨论: “两阴交尽,名曰厥阴,又名阴中之绝阳。是厥阴宜无热矣。然厥阴主肝,而胆藏肝中,则厥阴热症,皆少阳相火内发也。[1]故厥阴病发为寒热互结。“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阳气起于五指之表。气血调和,营卫以行,则阴阳相实,如环之无端。厥阴无阳,厥阴病则阴阳不相顺接也,故手足厥冷。[2]丑至卯时恰为阴阳之气相互交接之时,故厥阴病常发于后半夜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之时。治病求本,顾老师详于辨证论治,善于抓住疾病的主要病症,因此常能以一处方而中百病,屡获奇效,值得深思。 按:三个病案虽为三个不同的病,但其有着共同的病机。一是寒热错杂。案1之下肢欠温,畏冷食为寒;口干舌红为热。案2之长年便溏,四肢厥逆,乏力为寒;易上火,夜喜盗汗为热。案3之四肢末端厥冷且汗腺萎缩为寒;舌苔黄干裂为热。寒热错杂之候是阴阳气血之间有明显的偏衰时的外显之象。所谓“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二是下半夜病症出现或加重。3个案例都是下半夜出现或加重,这个特点是厥阴病特有的,厥阴病欲解时是丑至卯时。此时正值阴气将尽,阳气初生,证属厥阴。柯韵伯说:“两阴交尽,名曰厥阴。故病至厥阴,两阴交尽,一阳初生。若阴阳两气不相交接,阳气难出,此阴盛阳衰故也。   乌梅丸是治疗厥阴寒热错杂以及蛔厥证的主方。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方中有温有寒,有辛有酸,有甘有苦。而温药之量大于寒药,可助阳破阴而出。正合寒热错杂,阳不出阴之病机。服药后寒热调和,气机升降通畅,诸症自除。这三个病案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 参考文献:      [1],[2]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45,46-47

全部回答

逄作祥 2015-03-02

中医确有妙方

匿名
发表中...
李凤云 2015-02-28

学习

匿名
发表中...
李堂林 2015-02-28

不错

匿名
发表中...
聂玉敏 2015-02-28

很深刻

匿名
发表中...
于静 2015-02-28

这个要好好看看,学习学习的。

匿名
发表中...
欧阳红涛 2015-02-28

有启发

匿名
发表中...
杨芹 2015-02-27

经验总结呀。

匿名
发表中...
马玉翠 2015-02-27

匿名
发表中...
时林童 2015-02-27

中医博大精深

匿名
发表中...
季明娟 2015-02-27

学习了

匿名
发表中...

评论

匿名
发表中...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交流分享”,版权均归经验分享所有,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黄炜

动态3 粉丝1

取消关注

擅长疾病:伤寒,风湿热,湿气重,顽固性口腔溃疡,胃石,奔豚气,喉痹,疥疹,月家痨病,地图舌

为什么举报这个回答?
请选择理由
广告等垃圾信息
不友善内容
违法违规内容
不宜公开讨论的政治内容
其他(可自行填写)
邀请

邀请医生回复问题?

邀请

您已邀请过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