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交流分享

交流分享 > 心得 > 关爱生命健康-中药专方专治常见难愈病证

关爱生命健康-中药专方专治常见难愈病证

收藏
原创 浏览:200 2014-12-19

重要声明:本文禁止任何转载、复制 关心生命健康——中医专方专治常见难愈病证(2014-12-10 10:14:30)▼标签: 医疗保健杂谈 分类: 医疗、保健杂谈 开题前本医先作一下自我简介:乔喜魁,副主任中医师,(现仍在大庆油诚中医院出诊)经数十年临床潜心研究积累了一些针对某些病证疗效明显的中药专方。擅以西医诊病中医辨证专方治疗慢性风湿疼痛,心脑血管病,慢性胃病,乙肝,气管炎,神经性头痛(含偏头痛),肾炎,肾病,尿频、遗尿症,前列腺炎,性功能障碍,慢性结肠炎(泄泻、便秘),慢性胆囊炎,胆、肾结石症,;乳腺小叶增生,痛经,功血,盆腔炎,不孕症;慢性荨麻疹、湿疹等。本医现将几十年的中(西)医临床实践中部分心得或经验,忙里偷闲的陆续向有心参考的人作些介绍。当然,对于健康者无需浪费时间,如果遇到身边亲友身体不适且对证者,尤其是对那些寻医问药者也许会有点帮助。如遇同行或有异见者,只好见仁见智吧。现就分题逐一介绍如下: 一、对肿瘤患者的几点忠告 ——中西医治疗癌症的主要区别 近年来肿瘤患病率有所升高,有些肿瘤患者在择医就诊方面感到困惑,甚至有的患者听信虚假广告发生上当受骗的情况。鉴此,本人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及当前治癌的新进展,为肿瘤患者提供一点参考建议。 一、首先是 对可疑的诊治宜早不宜晚。如发现体表不明原因的肿物,且坚硬不移、不痛;不明原因的脏腑反复疼痛,或肠道无痛性便血;非感染性的咳嗽咯血;妇女停经后的不规则出血等。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并伴有身体不适、乏力及消瘦情况,则应引起重视,应尽早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以排除意外或早发现早治疗。 二、关于癌症的保守治疗或术后治疗的一点管窥之见 1、传统西医的放、化疗尚未解决的蔽端 该类疗法理论上是消灭癌细胞,但同时也破坏人体的正常细胞。为了说明这一道理,可举一个简单例子,比如农民种地,为了锄草护苗获得好收层,则需按时锄草,如果苗草不分一起锄掉,其后果则不言而喻。事实上有许多高官名人患了癌症,多是接受传统的放、化疗医治,有几个获得了好的疗效呢? 2、中医治疗癌症的优势 《内经》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中医治病主要是通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辨证施治为主,其中阴阳是辨证的总纲。调整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脏腑调达和谐,气血充盛流畅,来实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健康目的。正如西医常讲的即提高身体的免疫机能,这样便可调动机体免疫系统的自身保护功能,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与吞噬癌细胞,实现治愈癌症的目标。 经现代医学临床与药理研究,发现有好多抗癌中药,如蟾稣、蜈蚣、白英、半枝莲、黄药子、莪术、芦荟、石上柏等。但许多抗癌类中药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如常服可因不同的药性而发生苦寒伤阴、话化伤气、药毒伤肝伤肾等蔽端。因此在选择抗癌中药时,应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组方,并正确运用“君臣左使"的配方原则,以消除某些抗癌中药的毒副作用。 因为癌症患者多属虚中夹实的证,因此不能忽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临床上有许多癌症患者,通过中药调治,可以较长的延续生命乃至治愈。 3、 其他配合治疗的几点注意事项 (1)、应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 癌症患者应注意精神状态的调整,因为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免疫功能。中医讲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皆令人生患。尤其当病人知道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便会产生忧虑,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免疫系统机能随之下降,这就更助长了癌细胞的生长扩散,加重了病情。然而有人心胸豁达,情绪乐观,或出外旅游,改变生活环境,无欲无想,轻松愉快的重新生活,有的癌症患者甚至不药而愈,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2)、适度的体育锻炼 可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主要是提倡有氧运动,这样可促进血液循环,使人体组织细胞充分换氧排碳,以提高身体的免疫机能,即防癌又可癌。 (3)、注意合理膳食 应注意调节饮食多样化,富含各种维生素的蔬菜水果不能缺少,要荤素搭配合理,以清淡素食为主,因为荤食偏多易使体内热能积蓄过多而促进肿瘤生长。 (以上第“3”项内容在我的博客“乔敬华”之《医疗保健》篇“回收站”有专述) 总之,患了癌症不要恐慌和悲观,治疗宜早不宜晚。对于某种癌瘤尤其是早期,西医的手术还是必要的。中医的“扶正祛邪”,再配合乐观的心态,合理的饮食,适度的体育锻炼等综合疗法,有些癌症病人就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或看治愈。 另外,顺便敬告患者及其家属,治疗癌症并非药价越高越好,而是对症就好。 附: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陈xx,男,61岁,大庆油田退休司机。首诊于2014年6月18日。主症(现病史):肝癌术后4个半月,一直头昏耳鸣,腰酸乏力,失眠阳痿。该患于2014年1月3日在上海某医院行肝癌切除术,胰头转移癌未能切除。医生告知家属该患大约还能活3个月。未予化疗,嘱用中药调治。 查其精神萎靡,面色晦暗,舌暗苔厚黄,脉右沉左滑实。辨证属肾、气亏虚,湿热郁结。治以补肾健脾,益气开郁,清利湿热。方用自拟“益肾健脾汤”加用补气、清利与抑癌对证之品。 该患经每周一次复诊,辨证施方,治疗五周后,病人精神、体能逐渐明显好转,原初诊时诸症基本消失。治疗两个月即于8月20日化验肝功明显改善:r-GT:48u/L,(2014年5月19日化验是r-GT:102U/L)恢复正常。总胆红素25.2umol/L,直接胆红素9.1umol/L,稍高于正常,余阴性。彩超:胰头肿物3.3x1.6cm(原2014年3月15日是3.3x2.7cm),肿瘤横径明显缩小。 病人临床恢复健康后,向本医索要中药处方并摇控用药,自驾去山东疗养。通过联系得知,该患仍健康生活。 另附以下标题排序: 1、中、西医治疗癌症的主要区别 2、中医专治慢性胃病(胃炎、胃溃疡),疗效快,愈后不易复发 3、中医专治慢性结肠炎(泄泻或便秘) 4、中医专治冠心病及早期心梗 5、中医专治风湿疼痛(痹证)见效快疗程短 6、中医专治亚健康(虚劳) 7、中医专治乙肝、脂肪肝 8、中医专治支气管(肺)炎 9、中医专神经性头痛 10、中医专尿频、遗尿症 11、中医专治前列腺炎 12、中医专治男性性功能障碍 13、中医专治肾炎、肾病 14、中医专治脉管炎 15、中医专治妇女乳腺小叶增生 16、中医专治痛经 17、中医专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18、关 于 中 、 西 医 诊 治 概念容 易混 淆 的 三种 病 证二、中医专治慢性胃病(胃炎、胃溃疡),疗效快,愈后不易复发 本医对各种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以中、西医病理立论诊治,针对慢性胃病的发病机理,创造性地以消灭幽门螺旋杆菌、修复胃黏膜、治酸止痛、帮助消化及消除胃肠账气为目的,并在中医辨证基础上,应用特效专方,可在一周内消除胃痛、“烧心”、腹胀、恶逆四大主症。一般二到四周彻底治愈。 附典型病例:黄xx,男,57岁,工人,首诊于2007年6月13日。患十二指肠溃疡合并胃炎(经胃镜诊断,术后复发)二十余年,近两年反复频繁胃痛发作,伴有恶心,夜晚上腹部及胸骨后呈烧灼样疼痛,曾四处求医未效。经中医辨证为湿热火郁型,用中药对证专方治疗一周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继续用中药巩固治疗一周而愈。携妻旅游三个月后回来未再复发,特送锦旗表示感谢。 三 、中医专治慢性结肠炎(含泄泻或便秘) 慢性结肠炎引发的腹泻病症,中医归属于“泄泻”范畴。许多患者常于黎明时即泻,所以俗称“五更泻”。中医认为本病多属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所伤,或因时令外邪侵损胃肠迁延日久,或因肾虚命门火衰、脾土失于温煦等病因,致使胃肠功能失调,不能正常消化水谷而发生泄泻。一般日泻三、五次不等,急性期可伴有腹痛且腹泻次数增多。也有少数患者表现出顽固便秘的症状。中医治法多以健脾益胃或补肾培土(脾胃属土)、利湿止泻为主。 本病通过专方与辨证综合调治,患者多在一周内腹泻次数明显减少,腹胀及腹痛症状消失,两周内大便恢复正常。一般可在一个月内治愈慢性腹泻或(习惯性)便秘。 典型病例:患者裴xx,女,35岁,首诊于2010年1月25日。该患因经商而经常饮食不洁不节所致,日泻三、四次,伴腹胀肠鸣、时而腹痛六年。现晨醒必泻,肢冷、腹部畏寒,倦怠乏力。曾于油田总医院经肠镜诊断为慢性结肠炎。察其面色晄白,舌胖淡有齿痕苔白,脉沉弱。触诊于左下腹可扪及中等硬度肠形,有轻度压痛。中医诊断为泄泻。辨证为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失温煦。在辨证基础上,用专方化裁施治。经用药一周后,日大便一、二次,腹胀痛症消失。又投中药七剂,复诊告知现在日便一次成形,未再发生腹胀痛及肠鸣。为巩固疗效,又嘱其服中药一周。治愈后数月随访,未再复发。 四、中医治疗冠心病及早期心梗 冠心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功能性冠状动脉痉挛,使血管狭窄或阻塞而发生冠脉循环障碍,引发心肌缺血的一种心脏病。本病多合并动脉硬化、高血压或糖尿病。该病早期若得不到有效控制,除频发的心绞痛外,易发生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出现心肌梗塞或心性猝死的严重后果。 冠心病在中医内科主要归属于胸痹、真心痛、心悸、怔忡范畴。本医通过长期医疗实践与研究,以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痰瘀痹阻型、肝气滞型、气虚瘀型、心肾阳虚与心脾亏虚型等。根据辨证分型独创中药专方,对冠心病、早期心梗及放支架后的患者,有明显活血通脉、软化血管、改善供血、稳定心律、消除心绞痛的功效。 同时对合并高血脂、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施行多病同治,且可获得良好效果。一般治疗一周后明显见效,通过巩固治疗后,疗效稳定,并可使早期患者心梗免除上支架之忧。 典型病例:患者李xx,女,70岁,退休医生。首诊于2006年9月21日。患冠心病、心绞痛十余年。初诊时被搀扶就诊,心慌胸闷,呼吸困难。查其舌质紫暗、脉涩结。心电报告:心房纤颤。辨证:气虚血瘀。治以益气行气、活血通脉,佐以养心安神为法。投专方对证中药治疗一周后,复诊可自行步入诊室,呼吸平稳,原心慌胸闷症状明显减轻。经治疗一个月后,心律恢复正常,原心电心房纤颤消失,亦无心肌缺血改变。 五 、中医专治风湿疼痛(痹证),见效快、疗程短 痹证,俗称风湿症。本病多因风、寒湿邪侵淫肌肤,或因创伤劳损,均可酿成病程不等的肢体、关节疼痛,多伴有功能障碍,且常因受风着凉或阴雨换季而加重病情。中医临床辨证,可因风、寒、湿、热所偏,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与热痹。但临床上以风、寒、或湿邪合并而致痹者较为多见。治疗当以“扶正祛邪”为基础,结合辨证施治,宜以祛风散寒、利湿,佐以活血、温经通络为主。急性患者,一般一周可愈。慢性痹证,虽治疗一周可明显见效,但需巩固疗效,三至四周方可治愈。 典型病例:患者于xx,男,60岁,退休采油工人,首诊于2009年5月16日。主症:全身关节及头皮疼痛,遇冷痛重十余年,并且双手与腕关节每遇凉水疼痛加重。观其舌胖大质暗有齿痕,苔厚色白,脉象虚缓。诊为寒痹(痛痹)。辨证属阳正气不足,寒邪痹阻经络。治以温阳益气、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经用专方随证加减,首投中药七剂。服药后于5月22日复诊,身痛明显减轻,告诉全身“有松快感”。又随证化裁,继续治疗两周,原肢体关节及头皮疼痛消失,计连续服专方中药三周治愈。 另外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即中、西医诊断风湿病证的概念容易混淆的问题。临床上经常遇到患者强调说:“我化验了没有风湿啊?”这就需要清楚中医痹证包含了广义的风湿病症,它涵盖了西医靠化验方可确诊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疼痛类疾病。因此化验阴性不等于没有风湿病(痹证)。 六、中医专治“亚健康”(虚劳)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机体无器质病变,但有功能性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亚健康又分为机体亚健康与心理亚健康。其主要症状是疲劳、失眠、头昏、心悸、情绪不稳、食欲不振、免疫功能低下、易感冒、性功能低下等。 这些病症有的也可归属于神经病(症)范畴,如神经官能症等。按其症状特点,中医内科可将其归为虚劳、眩晕、不寐、心悸等病,但以虚劳病为多见。中医虚劳病因多为禀赋不足,后天失调,久病失养,积劳内伤,渐致元气亏耗,久病不复,而表现为各种虚损症候者。临床可概括为气虚、血虚、阳虚与阴虚四大类型。 本医在长期实践中,根据亚健康的各种病症,结合四诊合参,辨证以专方施治,疗效颇佳,常在短期内解除病人多年沉疴痼疾之苦。 典型病例:患者孙女士,44岁。首诊于2010年1月28 日。主症:失眠多梦,头晕头痛,四肢与腰臀、小腹寒凉,胸闷心悸,乏力,胃脘不舒,经常腹胀腹泻,月经已五十多天未来潮。察其面色晦暗,舌质淡暗苔白,气短声微,脉象沉数无力尺弱。诊为虚劳。辨证为脾肾阳虚,气血不足。治以温肾健脾,益气养血安神。用对证专方治疗三周,上述症状消失,面色转红有光泽,不再疲劳萎靡,精神转佳,说话有力,经其后月按月来潮。 七、中医专治乙肝 乙肝病毒传染性肝炎,多因迁延日久转为慢性肝炎。急性乙型肝炎用中药专方,容易在短时间内(实践证明是两周)得以治愈。慢性乙肝则比较难治,疗程较长,多数患者常伴有肝功异常,如得不到有效控制,易转为肝硬化或少数转为肝癌。 本医在治疗乙肝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并拟定以抗毒保肝、抗纤维化(硬化)为治疗重点,可使多数肝功异常的患者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也可使一部分“大三阳”的乙肝患者,在坚持治疗的情况下,抗原转阴,乙肝病毒DNA测定恢复阴性。 典型病例:患者孙XX,男,30岁,工人,首诊于2006年7月19日。该患于四年前体检发现患乙肝。ALT:114U/L,AST:62U/L; 乙肝病毒DNA:1.733X106; 彩超:肝脏呈慢性肝炎声像。主诉:肝区隐痛,厌食腹胀,乏力症状加重一个多月。近于2006年6月14日经大庆市传染病院检查,乙肝六项仍呈“大三阳”;肝功仍异常。经中医四诊合参,辨证为邪毒伤肝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治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解毒养肝。经辨证专方治疗两周后,患者饮食增进,原肝区痛及腹胀消失,一个月后化验肝功恢复正常。经持续辨证专方治疗,间歇性服中药105剂后,于2006年11月经大庆传染病院化验乙肝六项,其中两项抗原转阴,全部形成抗体;肝功与乙肝病毒DNA测定均恢复正常。证实该乙肝“大三阳”患者彻底治愈。 八、中医专治支气管(肺)炎 气管炎病,按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气管炎与慢性气管炎。中医按其发病时的症状,将其归属为“咳嗽”、喘证“或”哮证 ”范畴。病因多为外邪侵肺或它脏相传所致。中医治疗应先辨明病因。急性咳、喘证,多以外邪犯肺为主。此病证亦多见于小儿支气管肺炎。如为风寒证型,治以疏风散寒宣肺为主;风热者,宜疏风清肺宣肺;燥热者,以清肺润肺为治。 慢性咳、喘证,多以内因为患。如痰湿犯肺者,治以健脾燥湿化痰;证属肝郁化火犯肺者,治以清肺平肝降火;肺肾气虚或阴虚者,当补益肺肾或滋肾润肺。 本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治疗支气管(肺)炎、针对不同证因的系列专方,多有立竿见影的疗效。尤其是急性支气管肺炎,经用抗生素迁延难愈者,常在一至二周内治愈。 典型病例:患儿栾某,女,两岁半,首诊于2010年2月22日。患儿咳嗽伴喉间痰鸣与发热,反复发作3个月,近于油田某医院诊断为急性支气管肺炎。化验支原体/衣原体阳性。已静点头孢、阿奇等抗生素治疗一周未见好转,来寻本医就诊。查患儿咳嗽频作,喉间痰鸣。听诊双肺均可闻干湿罗音。舌红苔黄、脉数。治以疏风宣肺、清肺化痰。遂用专验方中药七剂,嘱煎汤零服,停用任何西药。一周后复诊,患儿不再发热,偶而咳嗽,无喉间痰鸣,听肺偶闻痰鸣音。为巩固疗效,又投中药五剂。药后月余随访患儿病愈未再复发。 这里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即有人发出疑问:中药能消炎吗?这个问题可以明确回答,某些中药的抗炎功效是肯定的,中药既可以抗病菌又可抗病毒。另外,中医对虚证的患者还可以采取扶正祛邪的治法,可提高身体的免疫机能,达到快速抗炎缩短疗程的效果。 九、中医专治神经性头痛 神经性头痛,主要是指血管紧张性头痛与功能性头痛。经常因急躁发怒,精神紧张引起发作。主要症状为持续性胀痛、伴有压迫及沉重感,多发于头顳两侧、后枕部及头顶或全头痛。 偏头痛,常出现一侧头部且常伴有被动性疼痛,多持数分钟至一小时左右,经过安静或睡眠后得以缓解。疼痛部位以太阳穴为中心,可波及眼眶及前头部。多数患者伴有视力模糊、幻视、眼胀、畏光、情绪易激动、曾周期性发作,本病女性较多见。 神经性头疼与偏头痛归属于中医学的"头疼范畴。中医将头痛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 一、外感头痛:常见有1、风寒阻遏经络型;2、风热上扰清窍型;3风湿阻遏清窍型。相应治法以疏风散寒、疏风清热、与祛风胜湿为主。 二、内伤疼痛:常见有1、肝阳上扰型;2肾虚型;3气虚型;4血虚型;5痰浊上扰型;6血瘀阻络型。相应治法以平肝潜阳、补肾填精、益气养血、利湿化痰与活血通窍为主。 另外,如果是枕部神经周围组织发生结疤、粘连或无菌性炎性水肿而侵及枕部神经引起疼痛的,通过小针刀松解术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附典型病例:1、患者李女士,58岁,大庆油田公司家属,初诊于2007年4月7日。该患于30多年前冬季的一天早晨,洗头发未干便乘敞车去野外劳动,头发被寒风吹得上霜结冻,随后患上了慢性偏头痛病。常年用围巾裹头,遇发风着凉及疼痛加重。虽经长期治疗,但至今未愈。现求治于本医,经四诊合参,辨证为风寒阻络型疼痛。治以疏风散寒,活血通络。用中药一周,复诊时疼痛明显减轻。继服对证专方中药,三周而愈。患者不再裹头也不再头痛。为巩固疗效,又在原方基础上投服中药一周,愈后随访未再复发。 典型病例2、本医于2007年9月5日接诊一泰康农村一孙姓女患者,18岁,主证为双侧疼痛,常于傍晚发作,每次生气或蹲立时诱发疼痛加重,病程三年多。经辨证为肝阳偏亢兼血虚疼痛。治以平肝潜阳,辅以益肾养血。 服用七天专方对证中药后,患者复诊告知用药三天后未再发生疼痛,又巩固治疗一周,病愈后没再复发。 十、中医专治尿频、遗尿症 本病主要症状是小便次数增多,间隔时间短,甚至尿失禁。有的表现为小便不利,尿后余沥不尽;也有的夜尿频多或尿床。每因受凉或疲劳而使症状加重。西医常诊为支配膀胱括约肌的神经障碍。但本病必须与尿路感染性疾病相区别,后者多合并尿痛尿急症状,化验尿常规异常。 中医 认为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主膀胱。本病辨证多为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治疗当以补肾益气固摄为法。本医在经典药方的基础上化裁创新,经几十年的临床实践探究,治疗尿频、遗尿、尿床已具有成熟经验。一般治疗一周明显见效,慢性顽症需三、四周治愈。 典型病例之一:于2004年11月3日接治一64岁男性中风后遗症患者,昼夜遗尿,阴茎用塑料袋扎之仍漏尿于床上。经辨证为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治以补肾固摄之法为主,先后投中药专方九剂治愈。其妻三个月后告知愈后未再遗尿。 典型病例之二:于2008年9月15日收治一23岁女性患者,从小至今尿频急、遗尿、尿床,因此而耽误结婚。经辨证为肾阳亏虚,肾气不固。投对证专方一周,症状明显改善,又用药巩固治疗一周而愈,未再复发。此类病例治愈较多,不一一例举。 十一、中医专治 前列腺炎 前列腺炎,部分是由淋球菌、衣原体、支原体等传染病菌引起(性病传染),多数慢性前列腺炎是无菌的。前者有传染性。后者无传染性,而且用抗菌素治疗无效。 传染性前列腺炎,一般有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不利的症状,尿道口常有炎性分泌物。肛诊前列腺有明显压痛或肿大。化验前列腺液可出现卵磷脂小体减少或消失,白细胞>10个/HP,红细胞>5个/HP。超声检测也可作为辅助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有许多中老年男性出现小便不利、淋漓不尽或断流现象,而无尿痛尿急症状,指诊前列腺无明显压痛,或化验可见少许红、白细胞,这类情况多属单纯前列腺肥大或功能性尿异常,不应轻易诊为前列腺炎。 本医通过经验积累,自拟中药专方结合辨证治疗前列腺病,有良好疗效。首先要从西医方面明确是真正的前列腺炎还是功能性小便不利,或是单纯的前列腺肥大,再予中医辨证施治。多数前列腺病患者,经辨证专方治疗,常于一周内症状明显得到改善,二、三周可治好。 典型病例:患者娄XX,男,84岁,农民,初诊于2010年12月13日。主诉:小便频急,淋沥不畅,尿灼痛反复发作15年,近两年出现肉眼血尿(不用显微镜就可看出血尿),曾于哈医大、大庆油田总院诊为慢性前列腺炎。查脉沉尺弱,舌质暗有裂纹、苔厚色黄。 中医诊为血淋,辨证为肾虚固摄无能,膀胱失约,兼湿热灼伤膀胱脉络,迫血妄行。治以益肾固摄、清利湿热、佐以止血。对证施治,首投中药三剂。服药三天后复诊,肉眼血尿消失、尿痛减轻,但仍有尿道尿时灼热感。又随证投中药四剂,三诊于12月20日,该患已无尿路刺激症状,稍有尿热不利,化验尿常规阴性。又投中药三剂以巩固疗效。月余后患者临近告知,病愈后未再复发。 十二、专治男性性功能障碍 性功能障碍是指不能进行正常的性行为,或在性行为中不能获得满足。本病在中医属阳痿、早泄范畴。女性性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性冷淡或性恐惧。该病大多数为功能性或心理障碍所致。其中阳痿成因正如《类证治裁》所说:“伤于内则不起,故阳之痿,多由色欲竭精,所伤太过,或思虑伤神,或恐惧伤肾......亦有湿热下注,宗筋驰纵而致阳痿者。”其中房劳过度,忧虑恐慌,皆是伤肾致痿的主因。另外某些慢性病如糖尿病,神经衰弱,亚健康(虚劳),心脑血管疾病等,也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碍,此类情况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治疗性 功能障碍,首先应帮助患者排除心理障碍,性,必须建立在爱情基础上,夫妻需经常进行心灵沟通,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与精神负担,达到感情融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中医辨证施治,效果会更好。切不可为一时之快滥服性药,“强力开采“易造成“资源”枯竭,性事应有节有度。 典型病例:患者王先生,46岁,干部。首诊于2006年9月15日。主证: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伴有早泄,阴囊湿冷,尿频短,腰痠乏力,精神萎靡一年多。查其面色晄白,脉沉尺弱,舌胖淡有齿痕苔白。辨证为命门火衰,肾气不固,精气虚寒。治以补肾固摄,温阳祛寒,益气养精。该患者用对证专方治疗两周后,阳事勃兴,精泄可延至5分钟以上,又用药药巩固治疗一周而愈。 十三、专治肾炎、肾病 肾炎,即肾小球肾炎。本病因链球菌感染引发的肾小球免疫性炎性改变。临床上是以蛋白尿、血尿、水肿与高血压为主症的一组疾病。按病程可分为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后者可有急性肾炎史或无明显肾炎史,有尿改变、有水肿(或无水肿)及伴有高血压半年以上者,可诊为慢性肾炎。 肾病是由多种发病原因如慢性肾炎、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反应、某些药物及化学毒素等引起的肾小球毛细血管濾模损伤导致的综合征。临床上以排尿异常、水肿、个别出现腰部钝痛为主症。尿常规常见有蛋白尿等异常改变。肾损严重者可发生肾功异常,其中肾病综合征除大量蛋白尿以外,尚有低蛋白血症,高血脂症和重度水肿。中医根据肾炎、肾病的特点,将其归属于水肿、虚劳、尿血及腰痛范畴内。其中急性肾炎多兼有表证,常分为风寒与风热型,治法分别为疏风散寒与数风散热为主,并根据水肿、尿血、感染之常见主证,辅以相应的利湿、止血、解毒(抗炎)治法。一般急性肾炎三至五周可治愈。 肾病病因病机比较复杂,中医辨证多见虚证或虚中挟实。常见分型有肾虚、脾虚、气虚或诸证兼之。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主后天,肾的分清泌浊功能有赖于脾精的供给,另外各脏腑的功能又依靠宗气的推动,所以治疗应以补肾健脾、益气为要。再根据临证,或佐以利湿化浊、止血、化瘀等治法。通过以上治疗,以使损伤的肾实质、濾膜得以修复,使肾脏恢复正常功能。 典型病例:本医于1976年5月接治一2岁男性儿科患者,主证是重度水肿,大量蛋白尿。化验尿蛋白(++++)。西医诊为肾病。中医辨证属湿邪内侵,伤及脾肾,致使化水制水功能发生障碍。治以健脾益肾、利湿化浊、佐以补气。为方便小儿喂药,选择对证无异味的中药煎汤,濾出药液煮大米红小豆粥零服。服药十天后患儿水肿逐渐明显减轻,尿常规蛋白减至(++);三周后水肿消失,化验尿蛋白(+—),治疗四周后尿蛋白转阴,治愈后未再复发。 十四、 中医专治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简称脉管炎。本病多发生在中小动脉段,属血管变态反应性炎症(非细菌感染性炎)。其发病动脉段血管出现狭窄、闭塞,”肢端失去营养而发生溃疡、怀死。病灶多发生于足趾,中医称“脱疽。早期足趾发凉伴有疼痛,若得不到有效治疗,则患部肤色由苍白转为暗紫,以致发生局部溃疡,足趾坏死、脱落。 本医在运用中医药治疗脉管炎方面,通过临床积累,总结出了独特有效的治疗经验。尤其对初期(局部缺血期)、中期(营养障碍期)脉管炎疗效更佳。本病中医辨证以肾阳亏虚、气虚血瘀为多见。在治法上应以温肾壮阳、益气通络、活血化瘀及祛痰(广义之痰)为主。以自拟“通络化瘀汤”为基础方,辨证治疗脉管炎,常于短期内获得疗效。 典型病例:患者宋先生,40岁,医院临时工。初诊于1993年8月16日。当时患者住在萨中医院外科,准备择期手术截趾治疗。术前请本医会诊,看能否通过中医保守治疗。患者查走路拄拐跛行,足痛难忍,双足趾肤色紫暗,局部有小面积溃疡,肤温较凉,表浅动脉触不到,其中右足第三、四趾已于三年前在中医院外科截掉。查其脉沉尺弱,舌淡暗有齿痕苔白。诊为脉管炎中后期。中医辨证为阳虚寒凝血瘀。治以温阳祛寒,活血通脉佐以化痰。用自拟“通络化瘀汤”加味,水煎日服两次。治疗一周后,患者足趾肤色逐渐由暗紫转红,皮肤转温。连服中药四周后,患趾皮温恢复正常,肤色也基本正常,踝前动脉可触及搏动。为巩固疗效,又以原方中药粉成药末做成鞋垫垫于足底,该患治愈后未用再做手术。数年后见面得知该患者脉管炎病愈后未再复发。 十五、中医专治妇女乳腺小叶增生 本病亦称乳腺囊性增生。中医称“乳癖”,多发于中年妇女。其病机多为肝郁血滞或湿浊痰结所致,所以本病治宜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消痰(广义之痰)软坚为法。自拟“乳癖散结汤”治疗,一般三周左右可以治愈。 典型病例:患者赵XX,女,37岁,工人。初诊于2010年4月4日。主诉:双侧乳房内有结块伴疼痛三年,尤以经前期胀痛加重,时常精神抑郁、急躁易怒。扪双乳外上限均可触及直径3.0-4.5厘米大小不等的结块,与红外线扫描相吻合,中等硬度,有触压痛;查脉沉弦,舌暗苔薄白。证属肝郁气滞血瘀。治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佐以软坚散结。用“乳癖散结汤”为主方治疗。患者服用中药七剂后来复诊,告知近日月经前没再出现乳房胀痛。连续用药三周后,原乳房胀痛消失,结块缩小变软,无触痛,治愈。 十六、中医专治痛经 痛经是妇女在月经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疼痛或伴有腰骶疼痛。痛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者,自月经初潮即有痛经症状,疼痛比较剧烈;继发者,是由生殖器官器质性病辨引起,常见于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中医认为,痛经主要因为气血运行不畅,即“不通则痛”,临床辨证常见分型有肝郁气滞、寒凝血瘀、气虚血亏与阳虚功寒证。相应治法以疏肝理气、温经化瘀。补气养血与温肾散寒为主。 本医治疗痛经,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以经验专方为主,随证加减,痛经发作期服药后即可痛止。一般两三周可以治愈,疗效稳定,不易复发。 典型病例:患者梁XX,女,40岁,公务员。初诊于2009年12月3日。主症:每次月经前与经期出现小腹剧痛十余年,经血量少色暗有块,带下量多,肢冷畏寒。曾于油田医院经西医妇检,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经多方治疗未效。望其面色白,舌质暗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诊为痛经。辨证为肾阳亏虚,宫寒雪凝。治以温肾助阳,暖宫散寒,佐以活血化瘀。用专方加减,投中药七剂。服药一周后,于12月13日复诊,告知肢体转温,白带量减少;继续用前方化裁,又投中药七剂,药后三诊于12月24日。患诉一周前月经来潮没再发生腹痛,血量正常,已无血块,白带也恢复正常,不再有肢冷畏寒,又用前方巩固治疗一周,痛经治愈。愈后随访至今未再复发。其后该患又先后介绍多例痛经患者来诊皆愈。 十七、中医专治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 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中医将其出血量多而来势急剧,称之为“崩”,将出血量少,但持续不断,称之为“漏”,统称为崩漏。西医认为本病主要是由神经内分泌失调所引发的无周期性的子宫异常出血。根据年龄段可分为青春期功血,排卵型功血与更年期功血。本病需排除全身及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中证医辨常见有肾虚冲任不固,脾虚不能统血,肝郁不能藏血,气滞血瘀之血不归经及热邪灼伤经络迫血妄行证。相应治法以补肾摄血,健脾益气,疏肝理气,祛瘀止血与清热凉血止血为主,出血量多势急,应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佐以止血类中药;崩漏久者易发生贫血,因此在治崩组方中宜佐以益气补血之品。 本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注重辨证用药,常在较短时间内治愈崩漏,尤其对那些做人工周期或刮宫效果不佳者,用中药经方专药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典型病例:患者尹XX,女,31岁,首诊于2005年8月26 日。主诉:阴道流血淋漓不断三个多月,伴头晕乏力。查其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涩弱。经超声、妇检未发现子宫肌瘤等器质性病变。诊断:崩漏(功血)。辨证为肾脾两虚不能摄血统血,兼气血亏虚。治以补肾健脾,益气养血佐以止血。对证专方首投三剂。三天后于8月30日复诊,血流明显减少。又先后两次服中药九剂血止。一个月后患者告知,停药后未再流血,原性冷淡转强。 十八、中、西医诊治容易发生概念混淆的三种病证 一、肾脏病的中西医区别与中医辨证施治 (一)、区别 1、西医的肾。西医的肾是解剖概念的肾: (1)、解剖位置:肾脏位于腹膜后的腹腔后上部,在脊柱两侧呈八字分开。右肾较低,上平胸12椎,下平腰3椎;左肾略高,上平11胸椎,下平2腰椎。肾的额切面主要可见肾盂,肾盏,肾皮质,肾动、静脉,输尿管等。 (2)、生理功能:a、滤过与排泄功能。血液通过肾脏肾小体的滤过作用,把有用有形的成分如蛋白质、血细胞,仍回收入体循环;而把代谢的终末产物如尿素、肌酐、氮质酸性等有害产物滤除由尿液排出。如果肾脏受损,该功能遭到破坏,就会出现血肌酐、尿素氮增高和蛋白尿及血尿;b 、肾对体内水平衡有调节作用;c、肾脏有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的作用;d、肾脏有调节血浆酸碱平衡的作用。 2、中医的肾脏概念与生理功能: 肾左右各一,命门附焉,内藏元阴元阳,为水火之脏,与膀胱相表里。肾主水,藏精,主生殖发育及衰老。主纳气,主骨生髓上通于脑。肾为作强之官,技巧出焉。为先天之本。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同时肾气固摄女子胞宫(子宫)与任冲二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所以肾又与女子的月经/孕育胎儿有关。因此,客观现实要求现代中医,必须同时熟练掌握西医学知识,方能做到以西医诊病中医辨证去为广大患者服务。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下边就某些中西医容易混淆的病证区别与中医辨证施治,简要介绍一下,以供网友们参考。也许会对你的亲友保健或就医,能起到一点指导作用。 一、肾脏病的中西医区别与中医辨证施治 (二)、中医肾脏病证及兼证的辨证施治 (二)、中医肾脏病证及兼证的辨证施治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素问·生物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中医治病,主要靠辨证施治,八纲辨证(见前文)是纲要,其中阴阳是辨证的总纲。调节阴阳平衡也是中医治疗大法的原则。因此,调节肾的阴阳平衡是治疗肾脏病与其相关病证的主要方法。另外,肾为封藏之本,病多虚证,所以治肾以补为主。 肾虚的共同症状:腰膝痠软或疼痛,神疲健忘,头晕耳鸣(如蝉鸣)或耳聋,齿摇发落。女子月经少或月经不调。 其中阳虚证,因阳虚生寒,以面色淡白或生褐斑,肢冷畏寒为主证;阴虚证,因阴虚生热,以面颧潮红,五心烦热为主证。 1、肾病辨证施治 (二)、中医肾脏病证及兼证的辨证施治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素问·生物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中医治病,主要靠辨证施治,八纲辨证(见前文)是纲要,其中阴阳是辨证的总纲。调节阴阳平衡也是中医治疗大法的原则。因此,调节肾的阴阳平衡是治疗肾脏病与其相关病证的主要方法。另外,肾为封藏之本,病多虚证,所以治肾以补为主。 肾虚的共同症状:腰膝痠软或疼痛,神疲健忘,头晕耳鸣(如蝉鸣)或耳聋,齿摇发落。女子月经少或月经不调。 其中阳虚证,因阳虚生寒,以面色淡白或生褐斑,肢冷畏寒为主证;阴虚证,因阴虚生热,以面颧潮红,五心烦热为主证。 1、肾病辨证施治 中医肾病的病因,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久病失养,或因劳倦、房劳过度。临床上可分肾阳虚与肾阴虚两类病证: (1)、肾阳虚类病证 a、 肾阳虚亏 主证:面色淡白,形寒肢冷,腰痠腿软,脊背冷痛,或头晕健忘,精神萎靡,或阳痿滑精,夜尿频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肾阳。常用方药有右归饮(丸)或金匱肾气丸。 b、肾气不固 主证:除肾阳亏虚的症状外,主要是尿频数清长,或尿失禁,尿后余沥不尽,夜尿频多或遗尿。男性或遗精早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固摄肾气。常用方药有缩泉丸、固脬汤或桑螵蛸散加减。 典型病例1:患者柳xx,女,23岁。首诊于2008年9月15日,从小至今尿频数,夜寐遗尿(尿床)。辨证属肾气不固,膀胱失约。用中药专验方加减。服药一周后告知,不再有尿频及遗尿症状,尤其夜间睡觉不再尿床了。又用药巩固一周,随访一年多未再复发。 典型病例2:患者李xx,男,64岁,初诊于2004年11月3日,其妻来诊代述:因其夫患脑血栓一年多,租住于大庆中七路一平房,经常遗尿,于阴茎上扎一塑料袋也不管用。夏季可于户外晾晒被褥,冬季不行,满屋臊味却又无奈。在交通车上了解到本医可治遗尿病,特来求治。据其述,该患应属久病及肾,致其肾气不固,膀胱失约而遗尿。遂投予专验方三剂,服后回述,遗尿次数减少。因其经济困难,只好每次花50元左右抓三剂药。先后计服9剂中药,过两个多月后,患妻顺便来告诉本医,病人已愈,不再遗尿。通过这个患者让我不由得回想起,我曾经碰到一位50多岁的女性遗尿患者,因先后去北京、上海多年求治不愈,花去20多万元钱,最后在北京某医院作手术,在膀胱上造漏留置一永久性排尿管。我不得不为其感到遗憾,看来治病也需要缘分。 *** 附:应网友要求,作一自我简介:卑职中医副主任医师,现任大庆油城中医院中医科主任,从医近四十年。总结出了一些针对部分疑难顽症的特效专方。曾先后于国际国内重要医刊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多篇学术论文。擅以西医诊病中医辨证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主要擅常治疗内、儿科的各种慢性胃病,风湿疼痛病证,冠心病,亚健康(虚劳),抑郁症,气管炎,慢性结肠炎(泄泻),肝炎,胆囊炎,尿频、遗尿证,前列腺炎,阳痿早泄,脉管炎,面瘫,慢性荨麻疹、湿疹等。 妇科主要擅治乳腺小叶增生,月经不调,痛经(含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妇件炎(带下证),盆腔炎,阴道炎等。 ----------------------------------------------------------------- 登录名 :中医乔喜魁 电话13089083966 单位地址:大庆市让区油城中医院 ----------------------------------------------------------------- c、阳虚痛经 主证:除一般肾阳虚的症状外 ,主要是月经前或经期,小腹及腰骶部疼痛畏寒,得热痛减。行经不畅,经色暗质稀或有血块。舌暗苔白,脉沉弱或紧。西医诊断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属痛经范畴。 治法:温肾祛寒,佐以活血通瘀。常用方:温经汤合右归饮加减。 典型病例:患者梁xx,女,40岁,公务员,初诊于2009年12月3日。主诉症状:每次月经前与经期出现小腹掣及腰骶疼痛难忍10余年。经血量多色暗有血块,白带量多,肢冷畏寒。曾于油田医院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查其面色晄白,舌质淡暗边有齿痕苔白,脉沉弱。诊断为痛经。辨证为肾阳亏虚,宫寒血瘀。治以温肾助阳,暖宫祛寒,佐以活血通瘀。遂用专验中药方服用一周。二诊于2009年12月13日,告诉白带量减少,肢体转温。继用前方化裁,再投服中药一周。三诊于2009年12月24日。告知,一周前月经来潮,没再出现腹痛,经量、色正常亦无血块,白带量正常。肢体转温不寒。痛经治愈。仨月后随防未再复发。后来该患又先后介绍痛经病人多例,皆治愈。 d 、肾虚崩漏 相当于西医诊断的功能性子宫出血。肾虚使其“封藏固摄”的功能发生障碍,且使冲任不固。因而引发女子阴道流血持续不断。肾虚型崩漏,又可分为阳虚和阴虚两型: (a)、阳虚型崩漏:形寒怕冷,腰背痠痛,小腹寒凉,小便频数,出血持续不断,血色淡或暗。面白或生褐斑,舌淡白苔,脉象细弱。治宜温肾摄血,佐以益气补血。方用右归饮加摄血益气养血之品。 (b)、阴虚崩漏型:腰痠腿软,头昏耳鸣,少寐健忘,或足跟痛,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虚数。治宜滋阴补肾,佐以止血补血。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典型病例:腰痠腿软,头昏耳鸣,少寐健忘,手足心热或足跟痛,口干舌红少苔,脉细虚数。治宜滋阴补肾,佐以止血补血。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典型病例:郑xx,女,42岁,教师。初诊于2005年8月26日。主证:经期不定,出血淋漓不断,色暗偶有血块一个多月。畏寒肢冷,小便频数,头晕乏力,西医妇检无子宫肌瘤等器质性病变。望其面暗无华,两侧面部可见明显褐斑,舌质胖暗有齿痕苔白,脉沉尺弱。诊断:崩漏。辨证:肾虚冲任不固。治宜补肾温阳益气,佐以止血养血。用专验方中药一周血止,又复诊巩固用药以温肾益气养血为主继服中药一周。第二周患者服完药后,又主动来诊,告知用药后未再出血,并且面部蝴蝶斑面积缩小,色变浅,要求继续服药治疗面斑。遂又按原方去掉止血类药投中药7剂。数月后随访,该面部褐斑消退。 体会:多年临床经常遇到妇科患者,辨证属肾阳亏虚类型的,面部多生褐斑,通过温助阳,益气养血治法,多能收到本病愈而面斑退事半功倍的疗效。经验证明,女子面生褐斑多与肾阳亏虚有关。 e、阳痿证治 阳痿,即男性性功能障碍。证为阳事不举或临房举而不坚。此证多与肾、肝、脾三脏有关。因肾主藏精、主生殖,肝肾同源、肝主筋,脾为后天之本,肾精依靠脾化后天水谷之精的供养。病因多由恣情纵欲,或久病失养,或忧思伤脾及肾,或惊恐伤肾。 临床常见的原发性性功能障碍,比较好治;继发性者,如糖尿病、慢性肝炎等慢性病患者,因其久病及肾而引起阳痿,所以应治疗原发病为主,佐以补肾。 一般阳痿,属肾阳虚证比较常见,因而治以补肾助阳主。常用代表方以“景岳贊育丹”为主,随证加减。个别人需配合心理治疗。只要辨证施治准确,疗效较好,中、青年患者,一般一、二周可愈。 f、肾虚水泛(水肿) 水肿,在西医属器质性水肿病,主要有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营养性水肿(低蛋白血症)及其他如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水肿。 中医的水肿证,可涵盖西医的所有水肿病症。但是,必须辨证施治。 比如,西医诊断的肾性水肿,尤其是慢性肾炎或肾病引发的水肿,在中医辨证为“肾阳虚证”的比较常见。证见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如泥,形寒肢冷,尿量少,腹胀腰痠,动则喘促。舌胖大苔白,脉沉细或弱。治当温阳化水。方用“真武汤”或“金匱肾气汤”加减。 但需要说明的是,西医诊断的肾性水肿,未必都适于中医的“肾虚”辨证治疗。比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以面目较明显,伴有发热恶寒,或咽红肿痛,肢节痠重,小便不利。舌红苔白,脉象浮数。中医辨证属“阳水—风水泛滥型”水肿,治宜祛风行水,佐以清热解毒。方用“越婢加术汤”或“银翘解毒汤”加减。即如《内经·素问》所说“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道理就是,同样是水肿,若属风水在表的,就当“开鬼门”—解表发汗以祛水邪。若误用利水法,倒会引邪入内,贻误病情。如若水肿由内而生,就当“洁净府”—利湿行水,使水邪由膀胱水道而除。正所谓证之不同,治法各异。 g、肾不纳气(呼吸困难) 中医认为,肺司呼吸,肾主纳气。若肾虚不能纳气,则会出现气短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或伴有痰鸣。面色白,舌淡苔白,脉虚细。治法:以补肾纳气平喘为主。偏阳虚者,用“金匱肾气汤”加减;偏阴虚者,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急性感染期,喘咳加重,甚或咯黄痰,则应加用清肺化痰平喘类药。 (2)、肾阴虚类病证 a、肾阴亏虚 主证:腰痠腿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颧红盗汗。男子或遗精精少,女子或闭经不孕。咽干舌红,脉细数。 治法:滋肾养阴。方用“六味地黄丸(汤)”加减。 b、阴虚火旺 主证:腰脊痠痛,潮热盗汗,虚烦不寐,阳兴梦遗,小便赤黄,大便秘结,颧红唇赤,口干咽痛,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丸(汤)”为主。 2、肾病兼证辨证施治 中医脏府,按五行木、火、土、金、水分属五脏(府),脏府之间具有相互滋生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一脏发病可导致他脏受累。肾脏病兼证主要有心肾不交,心肾阳虚,脾肾阳虚,肺肾阴虚,肝肾阴虚等。 (1)、心肾不交 肾为水脏,心为火脏,水火相济才能达到动态平衡。若肾虚水不济火,必然导致心火亢盛,出现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腰痠遗精,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宜交通心肾,佐以滋阴养心安神。方用“交泰丸”加味。 (2)、心肾阳虚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心阳为气血运行、津液流动的动力。故心肾阳虚,全身气血运行动力不足,则会出现心悸怔忡,畏寒肢厥,萎靡昏睡,小便不利,水肿以下肢为甚,或唇甲紫暗,舌暗紫,脉微或细数。(此病相当于西医诊断的心功能不全—右心或全心衰竭) 治宜温肾助阳,益气通脉行水。方用“苓桂术甘汤”、“四逆汤"和“参附汤"加减。 (3)、脾肾阳虚 中医认为,肾阳温煦脾土,化生后天之精以补充肾精供氧全身。今肾阳亏虚,主水无能,又不能温暖脾土,致使水湿不运,水谷不化。所以临床上常出现畏寒肢冷,下腹冷痛,腹胀泄泻,或发生五更泄,或出现水肿。面色白,舌胖淡,脉沉细。(此病证有一部分相当于西医诊断的慢性结肠炎) 治宜温肾健脾,利湿止泻。方用“四神丸(汤)”加味。 ( 4)、肺肾阴虚 肺属金,肾属水,金水相生。病人久咳损伤肺阴,肺阴不足又可损及肾阴。阴虚生内热,所以肺肾阴虚的病人,常出现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形体消瘦,腰膝痠软,骨蒸潮热,颧红盗汗,口燥咽干。男子遗精,女子月事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相当于活动性肺结核) 治宜滋阴肺清。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 (5)、肝肾阴虚 肾为水脏,肝为木脏,肝肾同源,水涵肝木。若肾阴亏虚,必致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常见症状: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咽干口燥,胁肋隐痛,腰膝痠软,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或遗精,女子或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宜滋肾平肝(“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方用“六味地黄汤”合“天麻勾藤饮”加减。 二、中、西医抗炎治疗的主要区别 1、首先是名词术语不同。西医抗炎,习惯称为抗感染或消炎;中医常用语为解毒、清火,或清热解毒、清热利湿等。 2、西医目前常用抗炎方法西医对于感染性疾病,首先要明确感染原,如通过化验,搞清是何种细菌或病毒,然后针对感染原应用抗生素。通常也可根据感染部位和炎症性质选择抗生素消炎治疗。 3、中医抗炎方法中医主要是通过辨证分型,然后对证用药。如肺炎,中医病证可归属“咳嗽”、或“哮喘”。辨证常见有(1)、外感咳嗽,又可分为风寒、风热、燥热型等;(2)、内因咳嗽,常见有痰湿犯肺、肝火犯肺等。然后立法对证用药。如辨证属外寒内热咳嗽,治疗当用“散寒清肺”法。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发。 4、体会经验证明,中医抗炎的优点在于,可以灵活对证,调节阴阳平衡,做到“扶正祛邪”,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在药物抗炎的同时,可调动体内免疫功能,来共同消灭病原体(细菌或病毒),因而常可获得明显疗效。 典型病例:患者栾某,女,2岁半,首诊于2010年2月22日。患儿咳嗽伴喉间痰鸣及发热反复发作3个月。近于某医院诊断为急性支气管肺炎。化验依原体/支原体阳性。静点头孢、阿奇等抗生素消炎治疗1周未见好转,来寻本医就诊。查患儿咳嗽频作,有痰鸣声。听诊双肺均可闻干湿性罗音。舌红苔黄,脉数。诊断:西医急性支气管炎;中医咳嗽。辨证为风热犯肺。治宜疏风宣肺,清肺化痰。遂用专验方加减,投中药7剂,嘱煎汤零服,停用任何西药。用中药1周后复诊,患儿不再发热,偶而咳嗽,无喉间痰鸣。听肺偶闻痰鸣音。为巩固疗效,又随证投中药5剂。药后随访患儿病愈未再复发。 三、风湿病证中、西医诊治的主要区别 所谓“风湿症”,实属人们习惯约定成俗的、泛指四肢关节肌肉疼痛的病症。中医统称为“痹证”。西医相当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骨关节病等。然而,因为中、西医的诊断方法和医用术语不同,经常给患者造成概念混淆。因而临床上经常会遇到患者发出这样的疑问:“我已经化验了,没有风湿啊。”这是为什么呢? (一)、诊治区别 1、西医可通过化验确诊的属肢节疼痛类病症,主要有:(1)、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可出现抗“0”增高,血沉增快;(2)、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可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3)、痛风,化验血尿酸增高。当然,以上化验还需结合临床检查确诊。 2、中医将肢节疼痛类病症,归属为痹证。它即涵盖上述西医通过化验确诊的肢节疼痛类病症,也包括其他因风、寒、湿等病因引起的肢节疼痛类病症。后者不在西医化验确诊范畴之内,因此容易引起患者的概念混淆。 中医临床上,针对病因风、寒、湿、热邪之所偏,依次辨证为行痹、痛痹、着痹、与热痹。然后依证施治。 西医对“风湿”类病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主要是对症、抗风湿、止痛、激素疗法等。(略) (二)、中医痹证辨证施治(简述) 痹证,俗称“风湿症”,多因风、寒、湿邪侵淫肌肤,阻痹经络;或因劳损创伤,失治贻误,均可酿成慢性肢体关节疼痛,多伴有功能障碍。且常因受风着凉或换季而加重病情。中医辨证,可因风、寒、湿、热邪之所偏,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与热痹。但临床上以风、寒、湿三气合并而致痹者,较为多见。治疗当以辨因对证施治。凡风寒湿痹者,治宜祛风散寒利湿,佐以活血通络。急性病者,一般一周可愈。慢性痹证,虽治疗一周可见效果,但需巩固疗效,三至四周可治愈。 典型病例:患者于xx,男,60岁,大庆退休采油工人。首诊于2009年5月15日。主证:全身关节及头皮疼痛,遇冷痛重10余年。并且双手与腕关节每遇凉水疼痛加重。查其脉虚缓,舌胖暗有齿痕苔厚色白。诊断为寒痹。辨证为阳虚卫气不足,寒邪痹阻经络。治以温阳益气,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经用专验方随证加减,投中药7剂。服药后于5月22日复诊,肢节疼痛明显减轻,全身有“松快感”。又随证化裁,继续巩固治疗两周,原肢体关节及头皮疼痛消失。三周治愈。 ---------------------------------------------------------------

全部回答

李军文 2014-12-23

让晚辈学习了啊,真不是吹的。

匿名
发表中...
柳华强 2014-12-23

茹乃神医也!

匿名
发表中...

评论

匿名
发表中...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交流分享”,版权均归经验分享所有,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乔喜魁

动态3 粉丝7

取消关注

擅长疾病:擅治肿瘤(CA),擅以西医诊病,中医辩证治疗内、妇及各科杂症

为什么举报这个回答?
请选择理由
广告等垃圾信息
不友善内容
违法违规内容
不宜公开讨论的政治内容
其他(可自行填写)
邀请

邀请医生回复问题?

邀请

您已邀请过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