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腹部创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腹部创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休克程度(轻、中、重)指标进行评估,正确制定科学的护理计划,尽早建立各种抢救管道,正确选择输液成分、输液速度、穿刺部位,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结果66例腹部创伤致失血性休克以腹腔脏器损伤出血为其共同特点,临床治愈64例,死亡2例。结论66例腹部创伤致失血性休克均有外伤史,均行剖腹探查术,由于术前、术中、术后我们制定了周密、科学的护理计划,为手术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临床疗效非常满意。
2001年5月~2007年5月我科共收治腹部创伤致失血性休克66例患者,本文就对此病的抢救、护理要点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本组66例患者,男51例,女15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10岁;脾破裂32例,肝破裂9例,多发性损伤25例。
2护理体会
2.1失血性休克程度估计和观察指标[1]失血性休克程度主要指失血量占全身血容量的百分比,其程度的估计一般可根据血压、脉搏、外周循环、神志、尿量和皮肤黏膜色泽温度的变化来综合考虑。轻度:失血量约占全身血容量的20%以下,患者神志清楚,面容痛苦、口渴、皮肤黏膜开始苍白发凉、脉搏在100次/min以下,尚有力,收缩压正常或稍高,舒张压升高,脉压缩小,周围循环正常,尿量正常。中度:失血量约占全身血容量的20%~40%,神志尚清,表情淡漠,口渴严重,皮肤黏膜苍白发凉,脉搏在100~120次/min,收缩压为90~70mmHg,脉压小,表浅静脉塌陷,尿少。重度:失血量约占全身血容量的40%以上,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皮肤黏膜明显苍白,肢端发绀,脉搏速而弱或摸不清,收缩压70mmHg以下,表浅静脉塌陷,少尿或无尿。
2.2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是抢救的首要措施,应立即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以利快速补充血容量和保证静脉给药。(1)输液部位:腹部创伤的患者,应选择上肢或下肢静脉回流区域的静脉进行输液,这样既有利于补液,又可使出血部位的出血量不因输液而增加。(2)输液的内容:常用的静脉输液有复方氯化钠、等渗盐水、碳酸氢钠、等渗氯化钠溶液、右旋糖酐、全血等,对于此类患者,应首选平衡盐溶液。从补充血容量角度出发,右旋糖酐以低分子为宜,大量失血需输入全血,可使液体容量的携带氧的能力同时恢复。(3)输液的速度:轻度休克患者,以100滴/min的速度,在1h内输入液体500ml。中度以上程度的休克患者,应经两条静脉争取在30min内输液1000~2000ml。
2.3迅速提高血氧含量建立有效静脉通路后,不论休克程度严重与否,均应及时给氧,以提高血氧含量。轻度休克者流量为2~4L/min,中度、重度休克者氧流量为4~6L/min,必要时,也可用呼吸面罩给氧。待患者情况好转后,可间歇给氧。
2.4观察尿量休克时,尿量的多少是观察休克简便而有效的指标。还可以了解肾脏有无器质性损伤,并记录好每小时尿量、颜色、性质;尿量减少一半是休克的早期表现之一,休克患者需留置尿管,观察尿量,当尿量少于20ml/h'提示肾血流灌注不足需加速补液,休克好转时尿量可恢复,如每小时尿量达30ml以上,表示循环状态良好。
2.5注意观察微循环的改变患者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出冷汗、脉压进一步缩小,是休克加重的征象,如果患者皮下黏膜有瘀斑或骨折开放部位渗血不止,应向医生提示,考虑有DIC可能并准备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做好一切抢救的准备工作。
2.6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并保证患者输液、输血、导管等各装置管的通畅。
2.7术前准备此类患者多需手术探查,因此在积极抢救休克的同时,还应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好手术前的必要准备工作,如各种皮试、备皮、置胃管等。
2.8生命体征监测整个抢救过程中,包括术后,仍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准确记录,以利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66例患者均由外伤所致,均行剖腹探查术,治愈64例,死亡2例,临床抢救成功率达97%。
腹部创伤致失血性休克临床较为常见,以脾破裂、肝破裂及复合性损伤较为多见,它严重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如何对这类患者进行及时、合理、有效地抢救是护士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休克期间患者病情瞬息万变,如果护士不了解情况而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在抢救进程中,等下了医嘱再去找药、用药,这样会延误时间,影响抢救效果,严重的还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只有备好各种抢救物品、药品和器材,制定周密科学的护理计划,及时巡视病人,仔细观察病情,抢救、护理措施到位,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寻医问药网-医脉”,版权均归寻医问药网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