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中国为改善房颤(AF)患者的卒中预防做出了巨大努力。2016年7月发表在《Stroke》的一项在中国开展的研究考察了中国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的使用现状和时间趋势。请看本期多学科讨论组临床药师各抒己见为您梳理本文看点——
背景和目的:中国AF患者中口服抗凝药(OAC)的报告比例低。随着意识提高,改变指南,此情况可能随时间变化。研究人员旨在考察北京OAC使用的现状和时间趋势。
方法:研究人员使用来自中国房颤注册(CAFR)的数据集,进行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基于医院的注册研究,纳入北京20家三级医院和12家非三级医院。从2011~2014年,共纳入11496名AF患者。
结果:7977名符合条件的患者被纳入此辅助研究。OAC在CHA2DS2-VASc评分≥2、1和0的患者中,使用比例分别为36.5%(2268/6210)、28.5%(333/1168)和21.4%(128/599)。持续性AF、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外周动脉栓塞病史、糖尿病,高身体质量指数(BMI)和三级医院治疗是与OAC使用正相关的因素,而高龄、既往出血、高胆固醇血症和确诊的冠状动脉疾病史与OAC使用负相关的因素。在CHADS2评分≥2和CHA2DS2-VASc评分≥2的患者中,2011~2014年,OAC使用比例分别从31.3%上升至64.5%,30.2%上升至57.7%。不同医院中OAC使用存在差异。
结论:可观察到北京AF患者中OAC使用在近年得到改善,尽管只有36.5% CHA2DS2-VASc评分≥2的患者使用OAC。但是,不同医院之间的差异较大,表明需要更好的教育和意识来改善AF患者的卒中预防。
临床试验注册:URL:http://www.chictr.org.cn/showproj.aspx?proj=5831. 唯一识别符:ChiCTR-OCH-13003729.
多学科讨论记实:
AF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2008年,中国估算的年龄标准化AF患病率为0.65%,表明至少400万成年人有AF,预计中国2050年将有>60岁的520万男性和310万女性受AF影响。
研究为非瓣膜性AF患者的OAC使用,及其在中国患者中随时间的变化提供了当代信息。尽管约85%的AF患者有至少1个卒中风险因素,但OAC使用率总体相对较低,尤其在非三级医院。多变量分析显示,三级医院管理、持续性AF、卒中/TIA/外周动脉栓塞病史以及高BMI与OAC使用独立相关,而高龄(≥75岁)、既往出血、确定的CAD病史和高胆固醇血症是与OAC使用不足的因素。尽管研究阶段已观察到高风险患者中OAC治疗的显著改善,但医院之间OAC使用的差异依然显著,即使在校正患者特征之后。
来自很多既往研究的发达国家中OAC使用数据可用。例如,US全国ORBIT-AF研究显示,76%的AF门诊病人接受OAC(71%华法林和5%达比加群),CHADS2评分≥2的门诊患者中OAC使用率甚至更高(80%)。在欧洲观察性研究项目之房颤先导调查(EURObservational Research Programme on Atrial Fibrillation Pilot Survey)中,80.5%的CHA 2 DS 2 VASc评分≥1的欧洲AF患者接受OAC治疗。在GARFIELD-AF注册中,62%的CHADS 2评分≥2的AF患者接受OAC治疗。
与来自西方国家的报告相反,中国AF患者一向报告,接受OAC治疗以预防卒中的比率低。
本研究中OAC治疗的改善可能与中国NOACs的推出一致,导致全国改善OAC使用的一些措施的启动。
(专家点评:我国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的比例较低,不同医院、不同地区差异明显,说明目前我国针对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亟待规范,相关指南的推出以及宣传,将可能改善此现状。)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寻医问药网-医脉”,版权均归寻医问药网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