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 > 资讯头条 > “恢复儿科招生”戳中的不是要害 是关注!

“恢复儿科招生”戳中的不是要害 是关注!

收藏
来源:环球医学 2016-03-09 11:43

“儿医荒”问题由来已久,在二孩政策之下显得更为突出。继提出“儿科专业加试降分”、“儿科医生不够内科医生上”等令人哗然的举措后,国家卫计委近日宣布将“协调恢复儿科招生”.这也是有关部门首次明确对恢复儿科专业的呼声进行表态。但是这个举措对缓解目前儿科医生荒到底能起到多少作用呢?
    《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近5年来,我国儿科医生总数从10.5万下降到10万,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与全国平均每千人配备2.06名医师相较甚远。
    其实,儿科问题突出并非一朝一夕。有人做过统计,早在几年前,我国的儿科医生缺口就是20万。甚至可以说儿医荒是一本“旧账”,是一比历史的“债务”.如今,随着国家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儿童的看病问题也许将面临新的挑战,儿科医生紧缺的问题越来越凸显。
    医生人手不足,就该从源头上着手,扩充儿医的后备力量。大家首先想到的问题是儿科医生的生源,也就是儿医的招生问题。1999年起,我国各大医学类院系停止儿科专业的招生。停招的17年间,儿科医生缺口越来越大。由此点出发,恢复儿科专业招生的呼声也越来越多。
    但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廖新波认为,是“社会压力”把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推向关注的焦点,而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儿科医生短缺,以及目前的执业环境所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就目前中国的医疗来看,儿科并不是唯一的人才紧缺的科室,精神医学、产科、康复、病理、药学、老年医学、老年护理等都是紧缺人才的重点科室。如果一个专业培养就能解决问题,那么,这些人才紧缺的学科招生时都要设立专业。

    美国也没有从本科就定向培养儿科医生,原本的儿科本科专业被并进临床医学专业,到研究生阶段才细分出儿科专业,但他们的千人儿科医生数却是1.6.这符合由通识教育到专业化教育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也符合医学教育由系统到专科的培养。而且,其他被并进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科以及临床医学下的许多学科并没有出现儿科这样的艰难处境,如外科、眼科、皮肤科医生等。因此,停止本科教育是当前儿科医生短缺的缘由确实值得商榷。
    廖新波认为,“恢复儿科招生”、“内科转儿科”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就以“订单式培养”来讲,这也许是一个解决儿科医生“适销对路”的办法,但由谁出钱,培养出来又如何使用,如何稳定队伍?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尽管培养医生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产销、适销对路”才是“产”的因由、“销”的出口。如果儿科专业或其它如麻醉专业等培养出来的“产品”“销”得好,则相安无事;如果“销”不好,那么由于知识面窄,医生便不好“转型”.不仅如此,在僵硬的“市场准入”和恶劣的执业环境下,还会迫使这些专业的医生转行。
    儿医荒问题不仅是招生培养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儿科医生的出路,也就是待遇和就业环境。待遇与我们公立医院的分配制度和医保的支付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公立医院的分配制度完全处于“分产到户,自食其力”的状态。儿科病的特点之一就是起病急、病程短,更多的是靠医生的判断能力,但这种“看不见”的价值往往不被人们认可。因此,儿科医生的价值与其他医生的价值一样基本被“抹杀”.加上儿科医生依靠检查、药品“维生”不如其他专业,“创收”能力差,待遇更是雪上加霜。而正是由于不完善的“市场”、医疗资源的配置无力、过度的集中等,造成了当前儿科实际的缺员。总之,医生价值不回归,其他措施都将无济于事。
    换个角度来看,“恢复儿科招生”之类的想法虽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总算是表明了国家对儿科医生的关注,但光有关注还不够,改革就意味着投入。相关部门是否会继续加大对儿医的投入,我们拭目以待!


关键词: 儿科 招生

医友评论 0人评论)

匿名发表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