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 > 资讯头条 > 除急诊值班医生外,所有的医生都应该被“请出”医院

除急诊值班医生外,所有的医生都应该被“请出”医院

收藏
来源:健康界 2016-02-22 14:35

这个标题让人感觉我的大脑出了问题,但实际上这是对的,当然急诊值班医生除外。首先我们应该将医院理解成一个建筑与装备的概念,是治病救人的场所,提供装备与设施的地方,特别是作为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的公共设施,它不应该归属于某一群体。

医院与医生的关系

在西方发达国家,医院是由学“医疗管理”的团队来管理的,或者也可以说是由护士们来管理的(因为护士们需要24小时护理病人),而不应该由医生来管理,因为医院管理与治病救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专业,概念也完全不同,前者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后者则属于医学的范畴。有人说,医院的管理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那具备一个护士的医学知识也已经足够了,况且护士才是一个24小时使用医院的群体,因此既然医生没有参与医院管理的必要性,那医生也就没有必要被“固定”在医院,标题上的将医生“请出“医院是从医院管理的角度来说的。

我们再来看看医院作为一个建筑所具备的功能。从建筑的角度上讲,医院首先是一个大型公共场所与设施,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一是为医生诊断病人提供诊断设备的地方,特别是大型诊断设备,如X光,CT,核磁共振等等;二是为挽救病人生命而提供手术及装备的地方,如手术室,消毒设施等等;三是一个抢救病人生命的地方,如急诊,ICU等等;四是一个护理病人康复的地方,如病房,康复等等。除急诊值班医生外,从医院功能上来讲,也看不出医生是必须被“固定”在医院的,反而从医学护理的概念出发,护士们则应该是医院的“固定住户”或者是医院的主要使用者,因此医院作为建筑与提供医疗设备的公共场所,与医生的关系应该是一个“松散”的关系,而医院与护士反而是一个“紧密”的关系,西方发达国家的今天的医院管理概念也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在任何一个国家,一名医生的培养都需要10多年的时间,投资巨大。医生学习的主要知识都是诊断与救治病人的范畴,而与管理学以及管理一座建筑(医疗建筑)没有多少关系,但在当下的中国,当其经过多年努力与实践成为某个医学学科的专家后,却被任命为院长或副院长了,去干管理了,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也是一种人才的浪费。

前几天网上流传着一个故事,说中国某影星在澳洲期间突然感冒发烧去澳洲医院遭遇“冷遇”,没有得到所期待的治疗与对待,又急忙飞回国内。网上对澳洲的医疗服务水准与服务是一片吐槽,这实际上是中外医疗体制的不同所造成的误解,但这位明星和她的这些身在澳洲的中国朋友们以及网友们都没有明白的是,由于医疗体制的不同,澳洲及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普通感冒发烧这种病情来说“医院是没有医生的!”,实际上是她去错了地方,去了一个“没有”医生的地方去看她的感冒发烧病情,因为她不是急诊,她及她的在澳洲的中国朋友(估计在澳洲生活时间不长,不太了解西方医疗体制)是按照中国大陆看病的思维模式去找医生的,如果她在发现自己感冒或者不舒服的初期,能就近问一个路人,附近的诊所(社区医生GP)在哪?相信每个澳大利亚人都会告诉她,看社区医生是感冒发烧最有效,最快速的做法,当然这里还有一个中外使用抗生素的问题。澳洲医生不会轻易给病人使用抗生素(消炎药),这不是本章所讨论的话题,故不在此多说了。

社区医生(General Practice)与推荐体系

社区医生,即我们华人在国外常说的GP,国内很多人将其理解成“全科医生”,咋听起来有点“万金油”的感觉,甚至将其理解为是“非专家”的代表,只能看一些小病小样,甚至能联想到国内70年代的“赤脚医生”,相信在国内持这种看法的人很多,也包括那些在西方国家生活与居住时间不太长的国人,将社区医生(GP)理解成“全科医生”也是有很大偏差的。中文“全科医生”含有所有的科都泛泛懂,但都很浅的意思,但实际上这种理解完全是错误的,在西方医疗体系和教育体系之中,如果说外科医生是一个专业的话,而社区医生(GP)也是一个专业,在对待一些普通的常见“小疾病”问题上,社区医生就是专家,这也是他们所学的专业,但不是国内中文所说的“全科医生”。

当下大部分国人的思想还是,无论大病小病都喜欢找“专家”,即使感冒发烧也尽量会去找“专家”,且无论大病小病都喜欢去医院。但实际上这种“看医生的思想”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医疗体系和教育体系里,社区医生(GP)是大学医学院里的一个专业,就象外科医生,产科医生等一样,对于诊治感冒发烧和是否随后需要将病人推荐给其他专科医生方面,社区医生(GP)就是专家,实际上对于那位上述的中国女明星来说,就近去看社区医生(GP)就是去看专家,是最好的治疗选择。

将医生们“请出”医院所带来的好处与社会效益

如果能将医生们“请出”医院,那医生与医院之间又是什么关系?答:医生与医院将是合作关系,医生将不再嫡属于医院,也不属于医院管理团队的管理对象,那时医生们将只有一个头衔,就是医生!

医生离开医院后,在各个社区里开设自己专业的诊所,继续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在自己的诊所里接待自己的病人(客户),医生与医院之间实施合作性的“预约体制”,当医生在诊断的过程需要医院的大型医技设备配合,那医生会预约和安排自己的病人去医院使用那些大型设备做检查,甚至自己陪同或者亲自参与诊断,如果病人需要手术,医生也可以预约医院的手术室,自己陪同病人甚至带领自己的助理团队到医院使用医院的手术室,自己主刀为自己的病人(客户)进行手术。

如果我们中国能建立一个将医生“请出”医院的医疗体制将带来诸多方面的好处,许多目前医疗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将被解决,这里包括社会层面的问题,医疗层面的问题,服务层面的问题等等,尤其是将解决目前被国民所指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让政府及全民头痛的“医患”问题,以及医生的社会地位问题等。将医生“请出”医院将是中国全社会,包括医疗行业,服务行业,以及教育行业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好处包括:

(1)医疗投资作为社会资源将被更加充分地利用

更大范围地有效使用社会医疗资源,使医院建筑大楼及其医疗装备这种社会资源更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每个医生及其病人都有同等的权利去使用,医疗资源会被更充分地利用,服务的病人群体会更多,医院不再属于某个特定医生群体,准确地说,医院的医疗设施使用权将属于全社会的医生和病人,这里更重要的意义是,将医院这种国家花费重金建设的建筑及其医疗设施留给了那些更需要使用它的重症病人,比如,需要手术的病人,需要使用大型设备做检查的人,而不再是让那些患有普通感冒发烧等的普通常见病的病人也进入医院,也去占用这些重要的建筑与公共设施。

(2)将服务更多的病人,缓解医疗投资的压力

让各医疗学科的医生遍布于社会当中,开设自己的诊所,将更加接近民众,不再受医院的接待能力限制,比如医院候诊空间的限制,医院医生职位限制等等,将可以服务更多的病人,医疗资源的分配也将更加相对公平。特别重要的是,每个医生都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助理团队,医生本人将成为这个专业服务团队金字塔的塔尖,与诊治病人无关的杂事都由医生团队的非专业人员去处理,让每个医生都能集中精力接待病人,这将会大大地提升整个社会的服务能力,必服务于更多的病人,大幅度缓解医疗资源不足的状况,让更多的病人得到诊治,同时也将缓解国家医疗投资的压力。

(3)将缓解目前医院人满为患,拥挤不堪的现状

这里我们从医疗建筑的角度举一个“候诊区”的例子来说明。目前中国大多数医院里都人满为患,拥挤不堪,甚至造成交叉感染的现象严重,有很多医院的院长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我们中国人多,医院少。实际上,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几个大医院的候诊区再大,也无法比拟未来遍布整个社会的无数个医疗诊所的候诊区的面积总和,所以将医生“请出”医院后,将大大缓解医院拥挤不堪的现状。

(4)“医患”问题将得到解决,医疗服务质量将提升

离开大医院的各科医生在社会经营自己的诊所,也能大大改善中国目前的医患矛盾,因为医生不再属于医院,医院只是提供设施给医生(类似于出租设备),病人属于“投奔”医生而来的“客户”。在医生营业保险体制的保护下,医生将会更关心自己的病人,也将会出现医生与医生之间医疗服务的自由竞争。竞争将使服务质量大大提升,病人面对的,与其打交道的将不再是一个医生群体,而是一个医生个体,这将促使医生对自己的所有行为更加自律,因为声誉将属于他或她个人,不再属于一个对个人无所谓的团体,因此医生离开医院到达社区后,整个社会医疗服务水准提升将是毫无疑问的。而一旦出现医疗事故,医生的医疗营业保险将会保护医生和病人的利益。

(5)诊断与确诊更加民主化,准确率会更高

在西方发达国家医疗体系中,一个病人首先是初步通过了社区医生GP对病情的判断,然后推荐给专家的,如果该专家对病情也没有把握确诊,他可以召集更多的且没有利益关系的“同行”来共同会诊,因为彼此没有利益关系,没有上下关系,年轻医生的观点照样可以挑战老专家的观点。而目前在中国医院体系中,在利益关系的影响下,如果科室主任对病情做出论断,其他医生的发言与观点会受到一定限制,医生与医生有些甚至是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有些则是同在一个医院的上下级关系,很多时候对一个疑难病症的确诊,是需要一场没有利益关系的“民主性”的会诊。

(6)医生的收入会增加,医生会更受到社会的尊重

前面提到,将各个学科的医生分散到社会,医生及其个人的团队所接待病人数量会大大增加,服务质量会提升,医生会呵护自己的个人信誉,这也将会提升医生本人的收入,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西方发达国家医生的收入都普遍地高于其他职业,当然这是要在伴随着医疗改革出台新政策的前提下。

(7)改变医生与药品之间关系

将各科医生分散于社会,自己经营诊所后,也将切断医生与药品的利益关系,将彻底杜绝医和药之间的腐败,这个问题目前影响着国民对医疗体制的信任,当然也许实施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还需要出台很多法律法规,但同将医生“请出”医院一样,都将是中国医疗改革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8)缓解城市及医院周边的交通拥堵及医院停车的压力

当各科的医生,专家们都离开了医院,遍布于社会及城市的各个社区,将大大减低到医院的人流量与车流量,把医院留给了那些真正需要使用医院装备诊治的重症病人,普通感冒发烧类的病人,到社区诊所照样可以见到所需要的医生与专家,这将大大缓解城市及医院周边的交通压力与拥堵问题,也将缓解了医院车位紧张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一般情况下,一个重症病人在手术出院后也还是要定期见医生的,而这些不再需要医院装备的会见就不再需要跑去医院了,不再去增加医院的停车与交通压力了,这对病人本身也将更加轻松与方便。这样,国民也将渐渐地树立起一个观点,即:“医生平常不在医院”也将不会再发生上述女明显在澳洲就诊的尴尬了。

(9)在网络的支持下,更方便患者选择自己的医生

将医生“请出”医院后,病人不再面对的是一个医生的集体(医院),病人将面对的是某个医生,在网络的支持下,医生的服务好坏与专业水平的高低,将通过网络产生各种评论,打分等,这更方便病人的选择,更方便病人了解某个医生,病人可以在与自己的距离,医生的声誉等多种因素下做出自己的选择,去哪里见哪个医生,而不再是目前的状况,网上的诸多评论往往是针对某个医院的,与某个医生本人关系不大,医院以一个集体的形象来面对病人,对病人来说,即使某个医院的声誉很高,但在整个就医过程也未必满意于某个医生,将医生“请出”医院后,病人面对的是一个集体的现象将会消失。

(10)将大大地降低大医院的交叉感染风险

将医生“请出”医院后,一大批普通的轻病症的病人(不需要动用医院设备的病人)被挡在了社区,医院接待的主要将是重症病人,这将大大地降低了大医院的候诊的人数,也将随之大大地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问题。

交叉感染问题,目前在中国这个问题没有被太多的重视,几乎当前中国所有的医院建设,院长们都会要求设计一个超大的入口大厅,其理由是:“我们中国人多,病人多!但恰恰相反,正是中国人多,或者病人多,才绝对不能建这种超级大厅,为什么?这么多的病人及其家属聚集在一个超级大厅里面,如果出现高风险的传染病人,将会加大交叉感染的风险,而正确的做法是;入口大厅才不宜搞的过大,让病人进入医院后尽快分流,进入该去的次候诊区,让不同种类的病人尽快到达不同的次候诊区,是降低交叉感染的有效做法。

降低交叉感染除了降低人流量外,其他最有效的做法就是随时洗手了,但在一个拥挤不堪的大医院,公共洗手盆的管理与清洁是非常困顿,很多国内大医院因为洗手盆无法管理,干脆将公共洗手盆撤掉,甚至根本就不设,对医院人流群体来说这是很危险的,去医院的人,不管是病人还是家属,随时洗手是必须的,但遗憾的是中国目前各大医院有足够公共洗手盆的不多,甚至几乎没有,将医生“请出”医院分布到社区后,在各个自己开设的诊所里,公共洗手盆的管理与清洁就将会变的相对容易,就整个社会而言洗手盆的总数量将会是大幅提升,这也将大大地降低了交叉感染风险。

(11)更有利于控制突发疫情

将医生“请出”医院到达社区的另一个好处是,一旦发现有需要“疾控”隔离的传染病人,就会很容易被隔离在某个社区,而不至于沦陷一个人口相对集中的甚至是城市中心的大医院,这也给了疾控部门和各大医院一个采取行动的信息与时间,在爆发疫情的时候,保护好大医院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至关重要,而我们前面说的社区医生(GO)对于疫情问题来说,是处在社会“前沿”的,是第一个接触病人的医生,一旦发现这类病人,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是他们所学的专业,也是他们的职责。所以说,将医生“请出”医院到达社区,在疾控问题上益处可以上升到国家与民族的生存高度。

如果我们继续深入分析,将医生“请出”医院分布于社会,相信还会有更多层面的好处,包括社会方面,医疗投资方面,私人医疗投资方面,城市发展方面,社会福利方面,医疗保险方面等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相信会有大量的专家在研究这个问题。将医生“请出”医院,虽然是中国医疗改革必走之路(个人观点),但相信实施起来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将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也需要很多的法律与法规来配合,但多讨论,多探讨应该是正确的做法。

注:以上是我作为澳大利亚华裔医疗建筑设计师。在亚太地区从事超过30多年的大型医疗建筑设计后,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观点,对中国医疗改革提出的看法与建议,不管正确与否,仅供参考,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感谢各位的阅读。


关键词: 社区医生 急诊

医友评论 0人评论)

匿名发表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