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孩子是绝大多数家庭的核心,而《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的数据却令人心惊:我国共有11.3万儿科医生,平均每1000名儿童只有0.43个儿科医生,从全国层面看,儿科医生缺口逾20万。据报道,个别医院由于急诊的儿科医生人手不足,甚至暂停了急诊儿科服务,仅收治危重症患儿。
孩子身体弱、免疫力低,更需要医生的关照,为什么儿科医生反而短缺?据报道,这是因为儿科医生压力太大,收入又低,结果导致很多人不断离职。
第一,由于患病的儿童表达能力有限,本就问诊不易,再加上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期,病情容易发生变化,所以儿科医生必须保持高度的精神紧张;第二,面对孩子的病痛,家长关心则乱,更容易急躁不安、责难医生;第三,由于儿童一般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常规检查,所以导致儿科收入水平低,出现了“金眼科,银外科,一钱不值小儿科”的情况。
对于儿科医生辞职,一味责难显然不能解决问题,还是要针对“病因”,对症下药。
比如说,家长们应该多些换位思考,想想儿科医生的不易,在带孩子就诊时多些理解与宽容,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别给已经“压力山大”的儿科医生再度增压。儿科医生收入低的问题,则需要医院完善薪酬机制,彻底改变以药养医,以检查、器械费养医的状况。
此外,在人才培养上,卫生部门也要多些举措。此前,我们就提出要在社区打造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相关举措应该不断落地、不断完善,鼓励更多医生提高水平,不因患者是成年人还是儿童而受到局限。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在未来几年里儿科的门诊量可能会有更大幅度的增加,对此必须提前应对。虽然我们常说的“小皇帝”有过分宠溺孩子的含义,但孩子的健康成长的确是牵涉几代人、整个家庭的重中之重。让儿科门诊多一些,孩子们才能无忧成长,家长们才能更加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