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怒斥北京广安门医院“号贩子”的视频一石激起千层浪,点燃了百姓看病就医面临的“难”“贵”和“乱”的不满,也引发对医改的热议。
医改已7年了,在新一轮医改中,基层百姓看病就医有所改善,但作为医改最大的难点,公立医院改革还没有真正破题。
过去6年里,卫生总费用以远高于GDP增长的速度翻了一番,从患者角度看,随着政府卫生投入的不断增加,个人医药费用支出的比例有所降低,但是个人负担的绝对金额却在不断增加:1990年城市居民医疗消费只占总消费2%,到了2015年已增至6%,而农村则从3%增加到9%。也就是说,尽管财政投入了大量 “真金白银”,可老百姓看病负担反而越来越重,那么钱都去哪了?
看一看政府卫生投入的账单我们不难发现,超过60%的财政投入进入了医保,新农合和城居保是政府财政支撑的。而直接用于医院运行经费和人员经费保障的财政投入却很少。因此,尽管政府财政投入大幅度上升,医院的运行机制却没有变化,仍然要靠创收来维持运转,在这种运行机制下,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愈演愈烈。所以在政府没有真正履行办医管医责任,靠什么“养医”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之前,单方面控制药费只会导致其他费用出现代偿式的增长,就会出现以检查、化验、手术甚至以挂号来“养医”。
医疗卫生是严重市场失灵的领域,医疗的关键在供给侧:医院。医疗的供给和需求都是由医院医生决定的。只要我们还将医疗当普通产品,将医生医院当商人商场,靠价格来配置资源,医疗领域的乱象就无法避免。
国家治理具有三个维度:首先要有正确的理念,然后要有实现理念的制度安排,最后才是“器物”,也就是人、财、物的配套。公立医院改革也必须从这三个维度出发,在宏观上把握大局,才能突出重围。当前的医改都仅仅是围绕着药物、价格等方面,在第三个维度上做文章,而缺少统一的改革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这是当前公立医院改革始终未能破题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