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 > 资讯头条 > “赤脚医生”,悬壶济世的温暖记忆(组图)

“赤脚医生”,悬壶济世的温暖记忆(组图)

收藏
来源:凤凰博报 2016-01-21 14:28

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广袤的农村,活跃着一群经过简单培训、没有编制的赤脚医生,凭着极其简陋的医药设施和走家串户的极大热情,担负起了数亿中国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并在人们心中积攒下永远的温暖。通过老连环画组图,让我们回忆那一段温暖,那一抹阳光!

  “赤脚医生”是“为人民服务”号召的实践者

  当年的“赤脚医生”们,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他们生活、工作在农村,为广大农民治病,真正是“为人民服务”号召的实践者。

  那个年代,“赤脚医生”们的身份还是农民,就生活在农村,靠挣工分(补贴也是以工分形式出现)生活,因此农民们养得起。他们就是本村人,与当地农民血肉相连;即使是知青担任“赤脚医生”,也是村里的人,因而农民用得动。他们手中没有很好的医疗设备,都只背着一个装有简单医疗器具和药品的医药箱,农民们生了病,随叫随到,不分时间地点天气。没有病人时,他们就下地干活。“放下药箱下地,背起药箱出诊”,是“赤脚医生”的生动写照。

  但“赤脚医生”手中也有“两件宝”,一是银针,一是草药。“治疗靠银针,药物山里寻”,是当时农民形容“赤脚医生”工作情况的一个顺口溜。“赤脚医生”这两件宝,治疗一般疾病是有效的,又花不了多少钱,因此深受广大农民欢迎。“赤脚医生”也因此成了广大农民健康的守护神。

  作为农民健康的守护神,“赤脚医生”除了要有一定的医疗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农民中只要有人生了病,“赤脚医生”就会第一时间赶到病人跟前。在草原,在山区,经常可以看到“赤脚医生”顶风冒雪、爬山过河的身影。

  当年的中国农村还普遍贫穷,合作医疗能够提供给“赤脚医生”使用的药品很匮乏,他们手中有的只是一般的止疼、消炎针剂、红汞、碘酒和阿司匹林等。为了增加为农民治病的药品,减少农民的医药负担,他们经常上山采集中草药。此外,“赤脚医生”还肩负着当地农民的卫生防疫保健工作任务,国家组织的各项涉及全民的防疫、保健工作落实到占人口90%的农民身上的,都是“赤脚医生”做的。

  直到今天,“千家万户留脚印,药箱伴着泥土香”,仍然是那个时代的农民对“赤脚医生”最温馨的回忆。

  “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都曾产生世界影响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改善与西方关系,“赤脚医生”的事迹也随之传到国外并产生了很大影响。1969年,以黄钰祥为主编写的《“赤脚医生”培训教材(供南方地区使用)》出版。1970年,由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等集体编著的《“赤脚医生”手册》由“上海市出版革命组”出版。

  这两本书以医治农民常见病为中心,清晰明了,简单易行,实用性强,不仅成为“赤脚医生”学习的必备教材,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其中的《“赤脚医生”手册》,不仅全国的“赤脚医生”人手一册,正规医院里的医生也人手一册,供他们为病人治病时参考。许多普通百姓也买来阅读以增加一些医学知识,对照它来了解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情况;生病的人也通过它来了解一些治疗方法。甚至有人说,《“赤脚医生”手册》是当年发行量仅仅次于《毛主席语录》的书,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赤脚医生”手册》出版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译成5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在今天许多国家的书店里,仍然可以看到英文版的《“赤脚医生”手册》。

  《赤脚医生在部队》-为地方培养赤脚医生 ---17师卫生队

  《深山采药》17师易县场站卫生队的同志和当地赤脚医生在狼牙山上采药

  商业部门的工作人员采取革命化的措施,把贫下中农需要的药品及时地送到山区、农村和牧区。

  活跃在十里八乡的赤脚医生

  边劳动边看病是赤脚医生的光荣使命

  藏族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陈玉荣在乡村。1973年摄 摄影马昭运

  她被称为中国赤脚医生第一人,她是电影“春苗”的原型,从赤脚医生到卫生部领导再到普通农民——赤脚医生王桂珍。

  1965年,为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当时的万山守备部队卫生队,从万山渔业大队民兵营里挑出9女2男培训,组成了民兵营卫生班。1968年,在此基础上成立“十姐妹班”。当时,万山大队共有10条船,“万山十姐妹”刚好每人跟一条船。其实就是海上的“赤脚医生”。

  南京知青屠苔丽在鄂托克旗吉拉公社医院学医做赤脚医生时(1969.5.)

  传奇人物——在延安插队成为赤脚医生的北京知青孙立哲在为乡亲看病

关键词: 赤脚医生 记忆

医友评论 0人评论)

匿名发表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