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 > 医学进展 > 血液科 >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5年修订)(上篇)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5年修订)(上篇)

收藏
作者:晓军、路瑾、侯健等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2016-01-13 11:15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人,目前仍无法治愈。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因此每两年一次的中国MM诊治指南的更新对于提高我国MM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床表现

MM常见症状包括骨髓瘤相关器官功能损害的表现,即"CRAB"症状(血钙增高,肾功能损害,贫血,骨病,具体指标详见诊断标准),以及淀粉样变性等靶器官损害相关表现。

二、诊断标准、分型、分期

(一)检测项目(表1)

对于临床疑似MM的患者,针对MM疾病要完成必需项目的检测[1],有条件者可进行对诊断病情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检测。

(二)诊断标准

综合参考WHO、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及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的指南,诊断有症状骨髓瘤(活动性骨髓瘤)和无症状骨髓瘤(冒烟型骨髓瘤)的标准见表2和表3。


(三)分型

依照异常增殖的免疫球蛋白类型分为:IgG型、IgA型、IgD型、IgM型、IgE型、轻链型、双克隆型以及不分泌型。每一种又可以根据轻链类型分为κ型和λ型。

(四)分期

按照传统的Durie-Salmon(DS)分期体系和国际分期体系(ISS)进行分期(表4,表5)


三、鉴别诊断

MM需与可出现M蛋白的下列疾病鉴别: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冒烟型WM及IgM型MGUS、AL型淀粉样变性、孤立性浆细胞瘤(骨或骨外)、POMES综合征、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RP)、转移性癌的溶骨性病变、浆母细胞性淋巴瘤(PBL)等。

四、MM的预后判断

MM在生物学及临床上都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这使得其疗效及预后方面差异极大。预后因素主要可以归为宿主因素和肿瘤特征两个大类,单一因素通常并不足以决定预后,需要多因素联合应用对患者进行分期和危险分层,尚有许多在探索中的其他预后因素。

MM预后分期各体系中,Durie-Salmon分期主要反映肿瘤负荷;ISS主要用于判断预后;R-ISS是新修订的用于预后判断的分期系统,其中细胞遗传学以及乳酸脱氢酶是独立于ISS之外的预后因素,因此R-ISS具有更好的预后判断能力,对MM患者的预后区分更加清晰有效。此外,Mayo骨髓瘤分层及风险调适治疗(Mayo Stratification of Myeloma And Risk-adapted Therapy,mSMART)分层系统也较为广泛使用,它是Mayo诊所最初在2007年提出,以细胞遗传学检测为基础,希望有助于治疗方式的选择,目前已更新至2013版(表6)。2014年IMWG共识中联合应用ISS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结果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表7)

除某些特殊情况外,目前仍无确切证据显示可以根据危险分层调整治疗。随着治疗选择的增多,未来的情况将更加复杂,在临床实践及研究中应用标准化、统一的分期分层体系,并使之进一步优化,才能最终达到个体化治疗。


关键词: 诊断 多发性骨髓瘤 预后

医友评论 0人评论)

匿名发表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