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分组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们对新医改推进6年来的着力点和成效发表看法。一部好的电影也少不了观众的“吐槽”,一项改革更需要“诊脉”推进完善。
“各搞各的试点,找不到交叉点”
“2009年至2014年,全国财政支出医疗卫生经费达4万亿,其中中央财政达到1万多亿。医保基金支出成倍增长,但人们的获得感确实不够,甚至形成了日
益固化的老大难问题。”委员郑功成说,改革至今体制依然不顺,“要像1994年设计的那样,由国务院出面组织开展三医联动的市级综合改革试点,不能是卫生
部门搞个医院的试点,劳动部门搞医保的试点,医药部门搞医药的试点,各搞各的,找不到交叉点”,他建议国务院选择部分中型城市作为三医联动的综合改革试
点,“如果不推进这一步,各行其是的现象还会延续下去。”
“零差价试点违背客观规律”
委员韩晓武认为,改革药品价格应该充分考虑药品的研发成本、生产成本及合理的流通成本,“药品的价格过高肯定不合理,但并不是越低越好,关键是要合理”,
他说,“单纯提要挤干药品价格的水分是不妥当的,提出在药品采购中进行零差价试点更是违背客观规律,提企业直销、取消医药流通环节也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
规律的。药品价格改革必须与医药的其他改革相衔接。单纯以降低药品价格作为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是缘木求鱼,恐怕无法把医改引向成功。”
“更大的问题是医务人员没有积极性”
谈到医改存在的问题时,委员方新说:“更大的问题是医务人员没有积极性,很多人不愿意从医了,连口腔科的大夫都不愿意在公立医院干,到外边私立诊所去。医
生的晋升渠道、考核标准、薪酬制度都是问题。医生本来是应该凭自己劳动得到尊严,得到社会尊重,能过上有保障的、比较体面生活的职业,现在怎么了?”
委员吕薇表示,现在有观点认为可以通过提高诊疗费,提高医生积极性,“我们应该思考采取什么措施才能真正达到这个效果(提高医生积极性),否则将来诊疗费提高了,药费也可能没有降下来”.
“政府不能把省钱作为医改主要目的”
从医33年的全国人大代表翁国星提出,政府不能把省钱作为医改的主要目的,“现在医院单病种都是亏本的。对单病种付费方式的改革,这不是对医院的考验,而
是对政府管理水平的考验。还有一种医保付费方式报告(《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上没写,叫做‘总额包干’,这个更恐怖。即
给一个医院一个总费用,规定你治疗一定数量病人。这就导致了重病人没人看了,因为总额包干,重病人费用高,就把重病的推出去。”
他认为,政府的医保应该以改进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来考虑,不能单从经费考虑,从经费考虑就很难成功。
医改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顶层设计者应该从全局的角度去审视和运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然是解决了眼下的问题,却忽略了更深层次、更长远的问题。我们目
前医改的核心问题是看病贵、看病难,但解决看病难不是强行让患者去基层就医,解决看病贵也不是一味压缩药价,要医院订低价药,用医保卡死医院,而是要解决
医疗深处的动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