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 > 资讯头条 > 医生没吃饭关谁的事

医生没吃饭关谁的事

收藏
作者:张征 来源:张征 2015-12-24 15:39

“今天急诊当值,被家属吼了一句‘你没吃饭关我屁事’,开始没什么,后来写着写着病史,有水滴到本子上,我才知道是自己在流泪,也许是只是想家了。也许确实只有外婆和妈在乎我是否吃过没......”

短短数行字,无限酸楚意。

一位儿科医生在急诊忙到吃不上饭,仍遭家属反呛“你没吃饭关我屁事”。他的伤心经历引起广大医生同行的强烈共鸣,经过不长时间的传播和发酵,已然成为新闻热点,众多主流媒体都予以了报道。

一件小事能成为舆论的焦点,总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众多媒体在报道此事时,都提到这是“儿科医生紧缺现状的极端表现”,呼吁大家给予医生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有则报道这样动情地说:“各位患者家长,我们在自家孩子生病心疼焦虑时,不要迁怒于医生,毕竟,为你看病的年轻医生们,也是他们自己父母的孩子。”

结局看似皆大欢喜:医生的眼泪被温柔擦拭,无礼者受到广泛斥责,人们的同情也得以宣泄和满足。

但是,事件的导火索仍在原处,最初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回答:“医生没吃饭到底关谁的事?”

“关我屁事!”当时那位患者家属这样说。

自私、粗鲁、不考虑他人,这样的言辞令人寒心。但抛开个人素质和表达方式不谈,这个回答错在哪里?医生没吃饭,究竟是谁的责任?

医院有责任

在急诊这样的场合,医护人员常常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到了饭点,趁空扒拉几口凉饭、就一杯热茶咽下去,这是司空见惯的场景,饿肚子干活也屡见不鲜。

虽然医生早已习惯把忙碌当做工作常态,但这不是医院对此熟视无睹的借口。医院更多考虑的,应该是加派人手、提高待遇,而不仅仅是成本控制、人尽其用。

吃不上饭还得在短时间内处置大量患者,让自己的员工处于这样的工作状态,医院管理难辞其咎。更不必说这也大大增加了医疗差错发生的风险。

制度有责任

急诊是处理紧急、危重、威胁生命安全疾病的场所,但现行就诊规则所制定的急诊指证过于宽泛,以至于上班时“没空”看病的、咳嗽几个月没见好的、失眠要配助眠药的,都纷纷拥入。这明显加重了医生的工作量,对急诊医疗救治环境也造成了干扰。

此外,现下的医疗制度将医生的执业资格束缚在单一医疗机构。医院拥有绝对的话语和选择权,而医生,特别是青年医生处于极为弱势的地位,劳动强度、薪资报酬等基本权益缺乏有效保障,不得不接受高强度工作状态,这也是医生队伍加速流失的重要原因。

舆论有责任

合格、优秀的医生是什么样的?对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以主流媒体为代表,也包括医院自己的宣传机构,都给出了错误的回答。

拿央视正在主办的“寻找最美医生“活动为例,候选人中,有重伤骨折还拄拐做手术的、累到在衣柜里打盹的、连续工作16昼夜的、患癌症继续坚守岗位的......

这些以反人性为典型代表、不是“比美”而是“比惨”的评选,给公众传递的信息就是:加班加点生病也不休息的才是好医生,那你还吃饭?

患者有责任

据统计,在上海开设儿科门诊的医疗机构有141家、开设急诊的有76家。但在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儿科门急诊量都集中在很少的几家医疗机构。

“生病就要去最好的医院、找最好的医生。”

如果患者及家属总抱有这种心态,就必须做好付出更高金钱花费、或者更长时间成本的准备。

普普通通的感冒发热,放着家门口的医院不去,却穿越半个城市去挤大医院,和真正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争抢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那就别再抱怨“排队就排了三个多小时”。

再感人的事件、再喧嚣的讨论,都会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褪。

希望籍此机会,各方都能从中裨补阙漏。医患双方说到底还是利益共同体,让“吃不上饭”的医生来提供医疗服务,这对患者也不是理想的选择。 

关键词: 医生 急诊 资讯头条

医友评论 0人评论)

匿名发表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