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 > 资讯头条 > 新华时评:坚决扼住伸向医护人员的暴力之手

新华时评:坚决扼住伸向医护人员的暴力之手

收藏
来源:新华网 2015-10-19 14:07

一语不合,便大肆拳脚相加,近日,因病床床位安排问题,江苏一对官员夫妇暴力殴打护士及医生并致护士瘫 痪的新闻持续发酵。是权力的嚣张,还是底线的缺失,频频挥出的拳头,摧残的不仅是医护人员的身体,更击中了社会公众的敏感神经。在关乎爱和生命的医疗场 所,岂容霸道和戾气横行。
    从造成医务人员1死3伤的哈尔滨伤医案,到安徽患者术后致1死4伤,再到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3名医生倒在患者刀下,近年内屡屡发生的暴力伤医案,不仅严重冲击了正常的医疗秩序,也给医患关系蒙上了浓重阴影,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不可否认,医院暴力冲突的背后,往往有着不同的原因和“触发点”.从信任匮乏、交流欠缺,到难以避免的医疗风险、医疗行业的自身痼疾等,任何一个环节都有 可能成为引发纠纷的肇端。然而,没有任何原因可以成为施暴的借口,面对一则则让人触目惊心的消息,人们不禁会问,该有多大的仇恨,才能下得了这样的狠手?
    人们清楚地注意到,层出不穷的医院暴力事件中,不时出现一些官员的身影。此次江苏官员夫妇殴打护士及医生的荒诞行径之前,央行杭州中心支行一位女领导就医 时曾因言语不和,辱骂医生并打裂医生耳道;安徽桐城最“牛”纪委书记李成富打伤医生后,公然在医院叫嚣“我是纪委书记,我怕谁”……公职人员伤医案“接踵 而至”,权力的霸道令人心寒。
    走出医院暴力频发的“黑障区”,需要信任和规则重新“给力”.医生和患者之间,互信与包容、理解必不可少,多一些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才能少一些暴力事 件、冲突纠纷。与此同时,也应建立更为完善的协调、监督、仲裁机制,以便在医患矛盾发生时能够有“第三方”及时介入,将问题从源头化解于无形。
    面对暴力,没有任何所谓的理由。医生和患者之间,从来就不应是针尖对麦芒的博弈。只有疾病,才是医患双方共同的敌人;只有健康,才应是医患的共同追寻。
    》》链接阅读:
    新华网评:如何让“弑医”悲剧不再重演?
黑龙江齐齐哈尔杀医案的震惊尚未消散,广东卫视知名主持人王牧笛微博上的过激言论又为医患关系的紧张火上添油。令人痛心的“杀医”惨案,网上一些 不负责任的言论,让原本有些紧张的医患关系更加尖锐对立。如何让医患关系回归正常,让弑医悲剧不再重演?解决之道不仅仅是医和患之间的理解和互动,更需全 社会的推动。
    杀医惨案出来后,有人为凶手百般辩解,认为“看病难”让患者心有郁气,认为医生出现过错让患者遭受痛苦,认为医务工作者“脸难看”让患者心生怒火……这些言论貌似有理,实则荒谬透顶。要避免杀医案悲剧重演,首先应该对这些说辞当头棒喝,对杀人者依法严惩。
    其次,每个人也需要理解医生的工作。医学是个很专业的领域,我们并不掌握相关的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选择信任医生,不仅仅是对方的医术,更是对 方的职业操守。我们必须了解,尽管目前医学已经相当发达,但是还有很多疑难杂症是现在无法解决的。所以,即便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甚至留下了后遗症,我们 也应该理解医生尽力而为之后的无奈;我们还必须有这样的心理预期:所谓“医者父母心”,医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治疗我们的疾病。唯有如此,我们才不会因 为自己的偏执,在心里种下怨恨的种子。
    再次,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同样要理解患者的情绪,在现有的能力范围内,尽最大可能提高专业水平,提升服务品质。医生每天面对众多患者,也许单个患者只是 自己问诊治疗的1%,但是对每个患者而言,病痛就是100%的折磨。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医生把每个1%,都能按照100%来对待。不可否认,现在的医 疗资源还处于短缺状态,在“看病难”的前提之下,医务工作者唯有在服务态度和品质上不断改进,才能一定程度上消解病人因为“看病难”而郁积的不满情绪。
    值得一提的是,个别媒体一些不太负责任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负面作用。当前医疗领域中,的确有一些医生收红包、收回扣,甚至见死不救等,但并非人人 如此。有些媒体在事实尚未清楚之时就对医院进行有罪推定、大肆批判,纵然事后澄清,也难以弥补对医疗行业的名誉伤害。在一起起或真或假的医疗行业负面事件 中,媒体裹挟着公众的批判热情席卷而过,赢得了关注,留下了愈加破碎的医患关系。而像王牧笛这样在微博上喊打喊杀的大V叫嚣,更是对医患对立的火上浇油。
    医患冲突,受伤的不仅只有医生。对于患者来说,医患信任破裂的成本最终还会回落到自己身上。因此,避免弑医案件的一再发生,不能单方面要求患者或者医生,更需要多方联动,以及整个社会的重视和参与。

关键词: 医闹 打击医闹 遏制暴力之手

医友评论 0人评论)

匿名发表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