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工作时,他(她)们是面对病魔杀伐决断的白衣天使;病人眼中,医生或许有些神秘有点“高冷”;在孩子眼里,回到家的“天使”又是啥模样?昨天,一场“超级家长会”在仁济医院召开,参加会议的不是家长而是一群大小娃娃。作为医务职工下一代,第一次开“家长会”的孩子们说些什么?听完七嘴八舌的吐槽,大家就一个感受:做医务职工的孩子,太不容易了。
13岁的顾稚盈:盼着盼着,爸爸还没回家
“好像我每天都在盼望。”上初中的顾稚盈对生活的很多记忆是“等待”。她爸爸是仁济医院肾脏科医生,妈妈是肾脏科技术员。她出生第一年,父亲就赴日本学习。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老人抱她上街,“我就在人群里找爸爸,看这个人像,那个人也像。”小稚盈记得,很久以后,有一天从睡梦里醒来,突然发现身边躺了一个陌生人,她吓得大哭起来。妈妈紧紧抱着她说,“他就是爸爸呀,爸爸回来了呀。”
“可是他回来了,我还是天天在盼望。”说着,这个纤细瘦弱的女孩声音轻了好多。爸爸依然每天早出晚归,回家一头钻进书房。爸爸说,快了快了,忙完这几天就有空了……结果,他又去支援新疆,一走一年半。
16岁的沈天正:让妈妈回家能吃上热乎的
沈天正的妈妈是肿瘤科护士长,每天五点半起床学外语、赶第一班车去医院。病人眼里的妈妈,温柔耐心无微不至。可在天正看来,回家后的妈妈却有些“懒”。
“吃完饭洗个澡就往床上一躺,总说累,不想说话。”天正心疼妈妈,写完作业就给她做番茄炒蛋、蛋炒饭,让妈妈回家能吃上热乎的。
起初,他很不理解,妈妈为什么会这副样子。直到有一天,他喝水时误吞异物,晚上11点被送到急诊室。医院打电话把医生叫回来,深夜12点多给他做检查。就在那一瞬间,他对母亲有了不同的理解。
28岁的江淦:你就是那个江基尧?
交大医学院博士后江淦的父亲是国内知名神经外科专家江基尧。因抢救的需要,江基尧常常连续几星期住在医院里。江医生从国外学成归来时,妈妈带着江淦去接机。他死活不肯叫爸爸,躲了半天蹦出一句,“你就是妈妈常说的那个江基尧?”因为妈妈也是非常忙碌的B超科医生,从小到大,江淦都是自己打理各种生活琐事,高中三年两代人甚至很少见面。
父母都是医生 那些最难忘的记忆
毛立尔的父亲是心脏内科医生,母亲是护士。小时候父母上班,他只能在左邻右舍家轮流蹭饭。妈妈偶尔有空带他出门,两个人就在地铁1号线里坐着兜圈子,一路聊天,那是童年时代最开心的娱乐。
上小学的程一菲说,因为父母都是放射科医生,早上七点要交班,所以总是很早就把一菲送到校门口。冬天的时候,校门还没开,她总是一个人站在冷风口等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