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知识手册

栀子

核准日期:2007年08月02日

收藏

药品名称:

栀子 药典

FRUCTUS GARDENIAE 药典

Zhi Zi

所属类别:

中药 >> 中药饮片 >> 清热药 >> 清热泻火药

古籍出处:

《神农本草经》

基原:

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产于长江以南各省。9~11月果实成熟显红黄色时采收。生用、炒焦或炒炭用。

炮制:

栀子 除去杂质,碾碎。
炒栀子 取净栀子,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黄褐色。

性状:

本品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应用:

1.热病心烦
本品苦寒清降,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烦,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可与淡豆豉同用,如栀子豉汤(《伤寒论》);若配黄芩、黄连、黄柏等,可用治热病火毒炽盛,三焦俱热而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者,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2.湿热黄疸
本品有清利下焦肝胆湿热之功效,可用治肝胆湿热郁蒸之黄疸,常配茵陈、大黄等药用,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或配黄柏用,如栀子柏皮汤(《金匮要略》)。
3.血淋涩痛
本品善清利下焦湿热而通淋,清热凉血以止血,故可治血淋涩痛或热淋证,常配木通、车前子、滑石等药用,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4.血热吐衄
本品功能清热凉血,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常配白茅根、大黄、侧柏叶等药用,如十灰散(《十药神书》);本品若配黄芩、黄连、黄柏用,可治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5.目赤肿痛
本品清泻三焦热邪,可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常配大黄用,如栀子汤(《圣济总录》)。
6.火毒疮疡
本品功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可用治火毒疮疡、红肿热痛者,常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用;或配白芷以助消肿,如缩毒散(《普济方》)。

功效: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用法用量:

煎服,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鉴别用药:

栀子入药,除果实全体入药外,还有果皮、种子分开用者。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内热。生栀子走气分而泻火,焦栀子入血分而凉血止血。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疮齄鼻,白癞赤癞疮疡。”
2.《本草正》:“栀子,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陈除湿热黄疸,加豆豉除心火烦躁,加厚朴、枳实可除烦满,加生姜、陈皮可除呕秽,同元胡破热滞瘀血腹痛。”

化学成分:

本品含异栀子苷、去羟栀子苷、栀子酮苷、山栀子苷、京尼平苷及黄酮类栀子素、三萜类化合物藏红花素和藏红花酸、熊果酸等。

药理作用:

栀子提取物对结扎总胆管动物的GOT升高有明显的降低作用;栀子及其所含环烯醚萜有利胆作用;其提取物及藏红花苷、藏红花酸、格尼泊素等可使胆汁分泌量增加;栀子及其提取物有利胰及降胰酶作用,京尼平苷降低胰淀粉酶的作用最显著;栀子煎剂及醇提取物有降压作用,其所含成分藏红花酸有减少动脉硬化发生率的作用;栀子的醇提取物有镇静作用;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卡他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其水浸液在体外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