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柴胡疏肝散治疗肝胆病的临床应用 高树峰 【摘要】肝胆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据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死于各种肝病的患者有35万人。中医在临床治疗及养生方面对目前医学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今医家在肝胆病的防治方面,也一直作着不懈的努力。古方柴胡疏肝散在治疗肝病方面的临床效果早被历代医家所认同。本文首先对自创大黄柴胡疏肝散的药物组成、用法、功效、主治及方解进行论述和分析,其后对于本验方在肝病治疗方面的经验进行探析。 【关键词】大黄柴胡疏肝散 肝病 中医治疗 治疗机理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散阵》,原方用于“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由“醋炒陈皮、柴胡各二钱,川芎、麸炒枳壳、芍药各一钱半,炙甘草五分,香附一钱半”组成,煎服法为“水一盅半,煎八分,食前服。”临床主要用于肝气郁滞证,症见胁肋疼痛,脘腹胀满,嗳气,脉弦等。近年来,该方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病症。 1.治疗机理分析 1.1组方背景 《内经》说:“木郁达之”。治宜疏肝理气之法。柴胡疏肝散用柴胡疏肝解郁,是为君药。香附理气疏肝,助柴胡以解肝郁;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助柴胡以解开经之郁滞,二药相合,增其行气止痛之功,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为佐药。甘草兼调诸药,亦为使药之用。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使肝气条达,血脉通畅,营卫自和,痛止而寒热亦除。本方是四逆散去枳实,加香附、陈皮、枳壳、川芎而成,虽由四逆散加味,而且各药用量已变,尤其是减甘草用量,使其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力大增。 大黄的应用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及根茎,依据产地的不同有北大黄和南大黄之别,味苦、寒,归大肠、脾、胃、心、肝经,功效攻下积滞,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清泻湿热;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依据病情辩证不同,有生用、酒炙、酒蒸和炒炭之分,煎服法亦有久煎、后下之别。现代医学研究,大黄主含蒽醌类衍生物,并含色酮类、芪苷类、萘酚苷类、鞣质、多糖化合物、有机酸、挥发油、脂肪酸、植物固醇等。有泻下;解热、镇痛;降血压、改善微循环、降低血脂、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利尿,促进尿素、肌酐的排泄,改善肾功能等作用。此外,还有止血、抗血栓形成、抗实验性胃溃疡形成、保肝、利胆、抑菌、抗病毒、消炎及抑制胃排空、抑制胃蛋白酶的消化、抑制胰蛋白酶活性等作用。 1.2病机分析 肝藏血,属木,胆火寄其中,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因情志不遂,木失条达,肝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行不畅,肝经不利,故见胁肋疼痛,往来寒热。本病,诸风眩运,僵卧硬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胁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痃瘕,女人经病。 肝的病症有虚实之分,其病理亦较复杂,主要有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肝不藏血,阴血亏虚,风阳妄动,肝火炽盛,以及湿热、寒邪犯扰等。就中医临床工作而言,主要包括胁痛、黄疸、臌胀、肝痈、中风、眩晕、痉病、疝气及妇科诸证;西医学则将病毒性肝炎、肝硬变、肝胆肿瘤、肝胆感染性疾病、胆石症等各种肝胆疾病,统称为“肝病”。 2.临床应用 2.1胁痛 胁痛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对于胁痛的辩证,古有外感、内伤之辨,及脏腑寒热虚实之分。目前,一般结合病因病机特点而将本病分为外感胁痛、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胆湿热实火、痰饮食积和肝虚胁痛等,可见于现代医学肝胆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脓肿、肝寄生虫病、肝癌、急慢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病以及肋间神经痛等疾病的过程中。 就肝气郁结型胁痛而言,其临床多表现为胁肋胀痛,胸闷,饮食减少,疼痛部位走窜不定,时痛时歇,得嗳气则痛减,如情绪波动其痛加剧,多见弦脉。其主要病机为肝郁气滞,疏泄不利,气阻胁络。治疗法则以疏肝理气为主。方用大黄柴胡疏肝散以疏肝行气,活血止痛。方药组成酒炙大黄18克活血祛瘀,达到“荣则不痛”的目的,以枳壳9克、白芍12克、柴胡15克、甘草3克调气血、舒肝脾、透郁热;以醋炒香附18克、川芎12克、陈皮9克,疏肝行气、和血止痛。在临床应用中,如胁痛甚者,加青皮、川楝子、郁金,以增强理气止痛之力;若胸胁掣痛,烦热口干,舌红苔黄,加栀子、丹皮;血瘀之象重者,重用酒炙大黄,另加红花、赤芍、桃仁。 2.2黄疸 黄疸的发病原因很多,有外感湿热疫毒,有嗜酒无度积湿者,有脾虚不运湿聚者,也有房室劳役伤及脾肾而成者,每多兼湿为患。目前,一般分为阳黄、阴黄、急黄三大类,可见于现代医学多种肝胆疾病过程中,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弹道疾患、溶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等病的过程中。 就阳黄的热重于湿证、湿热蕴结证、胆腑郁热证,阴黄的肝郁血瘀证和急黄的热毒炽盛证,用大黄柴胡疏肝散随证加减,均收到不错的效果。 阳黄热重于湿证以本方为基础,用生大黄18克,加用栀子15克、黄柏12克、芒硝3克,清泻郁热、通腑通便;柴胡12克、枳壳9克、郁金9克、白芍12克以疏肝利胆通腑。湿热蕴结证以本方为基础,用生大黄18克,去川芎、白芍,加用黄芩12克、黄柏12克、栀子18克、茵陈9克、泽泻12克、猪苓9克、滑石30克,清泻湿热、利水渗湿。胆腑郁热证以本方为基础,用生大黄18克,易枳壳为枳实12克,加用黄芩12克、龙胆草12克、栀子18克、金钱草60克。 阴黄肝郁血瘀证,以本方为基础,用酒炙大黄30克,易白芍为赤芍24克,易枳壳为青皮15克,加用乌药12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蟅虫15克、焦三仙各15克,以增强行气活血、疏肝退黄之效。 急黄的热毒炽盛证,以本方为基础,用生大黄30克久煎增强健脾之效,加用羚羊角粉2克、生地18克、玄参15克,配合黄连解毒汤煎服。 2.3臌胀 臌胀,亦作鼓胀,多因酒食不节,情志所伤,虫毒感染,劳欲过度,以及黄疸、积聚等病失治而成。临床的肝硬化、肝癌晚期及腹腔内其他肿瘤、丝虫病、结核性腹膜炎等病形成的腹胀腹水。 臌胀之肝脾血瘀证主要病机为隧道不通,瘀阻肝脾。治法以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为主。以大黄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用生大黄30克,加泽泻15克、猪苓12克、白术15克,燥湿利水;蟅虫12克、红花6克、琥珀15克、大黄炭30克、蒲黄碳6克,活血祛瘀通络。诸药合用,使瘀化气调,则肝脾气化,窒塞顿开。 2.4 肝痈 肝痈的发生,多由饮食不节,积湿生热,或情志抑郁,肝火内生而成。目前,一般按照病因病机特点分为,肝郁化火、湿热蕴结、痰浊阻络、气滞血瘀和邪壅脓腐五大证型。临床多见为细菌性肝脓疡,偶见阿米巴肝脓疡。 肝痈之肝郁化火证,其表现为发病急,胁肋部隐痛获胀痛,拒按,不能侧卧,卧则易惊骇,伴有发热恶寒,口苦头眩,舌红苔薄,脉多弦数。治疗以疏肝解郁、清热泻火为主。方用大黄柴胡疏肝散加减,用酒蒸大黄24克,加大白芍、甘草用量为各18克,加丹皮、栀子、黄芩各12克、金银花12克以凉血泻火,加郁金15克、元胡15克、当归12克、生地15克以开郁行气,则气行血通。 综上所述,在柴胡疏肝散原方基础上,根据病情需要和辩证原则,加用生大黄、酒炙大黄、酒蒸大黄或大黄炭,广泛应用于肝胆病的临床治疗,应用范围广,疗效佳,是疏泄清解肝郁的良方,同时也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辨证施治理论。
擅长疾病:胆囊炎,脂肪肝,胰腺炎,肝性脑病,肝昏迷,急性结石性胆囊炎,酒精性肝病,慢性胆管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