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碘性甲亢如何治疗

会员83172896 72 已回复
我的奶奶今天到医院做检查的时候,发现她有高碘型甲亢。高碘型甲亢如何治疗?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徐潜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擅长诊疗感染疾病和肝病: 1、各种发热待查 2、肝...
高碘性甲亢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服用抗甲状腺的药物进行治疗。
高碘性甲亢属于一种比较多见的甲亢类型,主要是由于甲状腺的激素过于增高所引起的。具体的治疗方法要根据引起高碘性甲亢的原因来做决定是可以口服抗甲状腺的药物来做治疗,但还是会有一定的复发率。这是通过放射性碘131治疗。但可能会引发甲减。
高碘性甲亢需要长时间的治疗才能够控制好病情,对于症状比较严重的甲亢不能够完全治愈。所以才知道疾病期间还是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有用0
张宇梅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从事肾脏病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在中西医结合诊断和...
您好,甲亢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至的一组常见内分泌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多食、消瘦、畏热、多汗、心悸、激动等高代谢症候群,神经和血管兴奋增强,以及不同程度的甲状腺肿大和眼突、手颤、胫部血管杂音等为特征,严重的可出现甲亢危相、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来说,妊娠甲亢可以服用少量的抗甲状腺药物,具体内容如下:
比较常用的是丙硫氧嘧啶,孕妇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如果出现发痒、关节疼痛、腹泻等症状,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平时要保证足够的休息,多补充营养,尤其是应该多吃含钙量高的食物,比如乳制品、豆类、蛋类等。
注意阴部卫生,穿柔软、透气良好的内裤,并勤洗勤换,有助于防止感染。避免劳累,避免进行过多体力劳动。同时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张露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围产期保健,妊娠合并症,子痫前期,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胎儿异常,双胎妊娠,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以及妇科恶性肿瘤。

甲亢是一种甲状腺疾病,容易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一般情况下,甲亢不是恶性疾病,一般可以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是甲巯咪唑,或是丙基硫氧嘧啶。患者用药的时候,要注意饮食,少吃高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在服用口服药物的时候还要尽量避免抽烟喝酒,不要过度劳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精神状态。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甲亢一般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来改善,并定期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指甲状激素分泌异常增加所导致的一种病理现象。对于轻微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病人,如果不存在眼突,不压迫气管、影响吞咽功能,一般采用保守的治疗方式。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药物。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甲巯咪唑或者是丙基硫氧嘧啶。用药的时候要注意肝功能和白细胞的变化,在用药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吃高脂食物,避免熬夜。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甲亢放射性碘治疗的历程可以分成三个环节:
一、治疗前的提前准备。患者应停用抗甲状腺药品,使甲状腺女性激素做到较高质量,充足消化吸收放射性碘进到甲状腺。
二、治疗全过程。碘-131治疗前,应查验甲状腺成像和甲状腺摄碘率。假如这两项查验都没有问题,就应当服用放射性碘。剂量在于甲状腺女性激素和甲状腺尺寸。
三、服用碘-131治疗后,甲状腺女性激素在一个月上下逐渐降低,三个月后治疗会到达高峰期。这时,绝大多数患者的甲亢症状会显著减轻,甲状腺水准已实现正常的情况。患者中后期要定期维护甲状腺作用的转变,由于一部分患者很有可能会发生甲低。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一般来说,甲亢眼突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
甲亢的突眼治疗与眼球突出的严重程度有关。轻度突眼,患者可以遵医嘱局部激素注射治疗,如果患者眼球突出非常严重,还引起头痛、视力,则需手术摘除眼球。
患者生活要规律,饮食尽量选择高蛋白的食物,比如禽肉、蛋类等增强免疫力;避免过度劳累,不要熬夜,多休息;适量增加运动量,锻炼身体。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手术治疗适用于甲状腺重度肿大有压迫症状、甲亢持续不缓解等患者。碘131治疗一般适用于甲亢手术后复发、抗甲状腺药物(ATD)控制不住或者对ATD过敏、合并甲亢性心脏病等患者,但需注意严格禁止孕妇、哺乳期妇女行此治疗。抗甲状腺药物包括咪唑类(MMI)和嘧啶类(PTU)两大类,药物治疗一般适用于甲亢症状较轻、甲状腺1度肿大、青少年患者等,但需注意其常见副作用,比如过敏、粒细胞减少、过敏等。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