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免疫时间为2周,一般不超过3周,那么...

会员61127782 56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免疫时间为2周,一般不超过3周,那么15天还有效吗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今天被大头针扎了一下,距离上次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刚好15天请问还需要再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吗,谢谢解答

医生回答共4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张元飞 副主任医师 马鞍山市中心医院外科 三级甲等
擅长:擅长泌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
问题分析:你好,你的情况之前打过一次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半个月时间了,今天又被大头针扎了一下,
意见建议:像你这种情况一般来说就不用再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了,首先是上次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可能还有效果,还有就是大头针可能扎伤口的不是很大,破伤风感染的机会也不是很大,如果是不放心可以再打一针也是可以的。
有用0
关注
黄淑梅 主管护师 鹤岗市人民医院外科 三级甲等
擅长:腱鞘囊炎,关节脱位,股骨头坏死,腰椎间盘突出,韧带...
已帮助用户: 749
问题分析:你好,破伤风杆菌是为了预防杆菌感染。而形成破伤风。
意见建议:你好,15天应该在体内代谢完毕。应该再次打破伤风。
有用0
于香兰 护士 文登整骨医院外科 三级甲等
擅长:颈椎椎管狭窄,肛周脓肿,肛门脓肿,痔疮,内痔,外痔...
已帮助用户: 1122
问题分析:你好,如果你注射的是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因为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具有发挥药效快在人体内维持时间短等,随着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吸收,作用就会逐渐降低
意见建议:你好,破伤风重在预防,建议你最好还是再注射一次,
有用0
关注
郝胜 医师 莱芜市莱城区方下镇卫生院外科 一级甲等
擅长:骨质疏松,腰椎间盘突出,股骨头坏死
已帮助用户: 1852
问题分析:如果大头针,扎的很深,发生,感染破伤风,机率较大。
意见建议:见于破伤风感染后,治疗有困难,建议患者到医院细致检查后,破伤风抗毒素注射
有用0
相关问答

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没有风险的,破伤风又名强直症,俗称锁口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在低氧条件下,在局部迅速繁殖且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梭菌也叫破伤风杆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多见于泥土和铁锈中,经伤口感染发病。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在受伤后24小时注射都是有效的,但是要明确有伤口才可以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特别是小而深的伤口容易感染破伤风毒素,如果不注射,感染破伤风病毒风险高,一发病容易危及生命。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是乙肝疫苗免疫后再吸附破伤风疫苗免疫的健康人血浆后经过提取灭活后制成,主要是用来预防和治疗破伤风患者,人受到外伤后,伤口比较深,比较脏,需要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主要是用于破伤风抗毒素过敏的。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的有效期可以认为是3年,因为3年以上需要加强注射;但是也可以认为是10年,因为在注射的间隔之内,超过了3年的时间只需要加强注射,说明疫苗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不会在人体产生抗体,是保护性的免疫球蛋白,在体内半衰期大概25天,2到3周后就没有效果了。破伤风潜伏期1到2周左右,注射1周后再受伤还是有感染的风险。具体根据伤口的严重程度而定,不是所有伤口都要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蒋卫民主任医师传染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发热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疑似寄生虫等疾病的诊治。

安全性还是非常高的,因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是从破伤风的细胞里面提取出来的,取的只是细菌里面的免疫球蛋白,并且这些免疫球蛋白还是要经过杀菌,消灭它里面的毒性,然后才可以打到人体里面。

赵金秋副主任医师传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