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婴儿哭闹的那些事》(上)

科普讲堂

2016-11-01

大家好,我是天爱儿科的古锐医生。今天很高兴可以和大家一起聊聊如何应对婴儿哭闹的问题。

哭闹是我们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一种生理现象,它是婴儿在学会说话前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孩子出生后每天都会有一定的哭闹时间,科学家们做了统计研究,显示哭闹时间在出生六周内每天大约平均110-118分钟,然后逐渐减少,至生后10-12周降至每日72分钟。但是不同孩子的差异性很大。

而每一个孩子会有自己的规律,正常的哭声频率、音调和时间,这些都需要爸爸妈妈们自己去观察和总结。

古医生今天主要想要教会大家当孩子哭闹时我们需要以怎样的思路去思考和面对,分辨出孩子哭闹的原因,针对原因满足孩子的需求,不漏过生病的情况。

这些内容主要分两部分和大家聊聊,一是婴儿哭闹的常见原因和表现,二是分辨婴儿哭闹的处理方法。

婴儿哭闹的常见原因和表现

首先我们聊聊原因。

导致孩子哭闹的原因很多,古医生帮大家把这些原因分分类,这样容易记忆和理解。所有原因可以分为三类:生理需求、心理情绪、病理状态。下面我们会一一详细聊聊。

生理需求包括哪些呢?

包括饿了、渴了、冷了、热了、胀了、拉了、困了、累了、太暗、太亮、太吵、太静等等。

这种哭闹通常是基础性哭闹(Basic Crying),哭声声调不高、程度不剧烈,短而低频又有起伏的节奏,常常有规律的哭哭停停,解除原因后容易停止哭闹。

心理情绪包括哪些呢?

包括孤单、无聊、伤心、想妈妈、撒娇、别管我、烦了、生气、发泄等等。

这种哭闹通常是基础性哭闹和/或愤怒性哭闹(Angry Crying),哭声声调可以中低频,程度可能剧烈,节奏紊乱,更大声,有突然哭闹。

病理状态包括哪些呢?

包括不舒服和生病,例如衣物刺激、咯着、刺着、压着、勒着、发烧、腹痛等等。

这种苦恼通常是疼痛性哭闹(Pain Crying),哭声声调中高频,持续时间长,大声,突然发作,中间暂停时间长,哭久了容易跟随低平哀嚎式呻吟。

当我们知道了原因和相应的特点,就应该及时针对原因满足孩子的需求,小婴儿不要怕被宠坏,研究显示越是早期及时正确的满足孩子的需求,以后总的哭闹时间反而会减少。

因此,应对婴儿哭闹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时准确的针对原因满足孩子。

分辨婴儿哭闹的处理方法

就算把哭声分成三类,每一种类别中的原因也是相当多的,而且有时还会有几种原因混合的时候,例如孩子饥饿时间长了就会发脾气,哭声就会变化,错过这个过程我们很难第一时间判断准确。

但是,每一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有天生的第六感,也最能准确的判断出孩子的哭闹原因,因此,不要担心和慌乱,相信自己和仔细观察很重要。

当孩子哭闹,而我们又无法马上搞清楚原因的时候,古医生教大家一套方法,这一套程序可以迅速分辨出有病和没病的孩子,生病是轻还是重的孩子。

当我们区别出了这一群孩子,其他的情况对孩子影响相对没那么大,也没那么紧急,就可以慢慢观察、慢慢寻找原因了。

这一套程序是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完成的。

总的程序分成四步。

第一波问题

孩子哭得比平时更大声吗,程度剧烈吗?

孩子哭得比平时微弱,像哼哼唧唧或呻吟吗?

孩子哭的音调和平时不同吗?

孩子哭得急躁吗,没平时规律吗?

孩子哭声哑或哭不出声吗?

如果以上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这样的哭闹是病理状态下的可能性比生理状态下的几率要高,需要警惕,马上问自己第二波问题。

反之,则可以继续从容淡定的进入生理需求和心理情绪原因的寻找。这些原因通常父母们对自己的孩子经验都比别人丰富,相信自己的直觉去大胆尝试,至少挨个排查也能搞清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