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心梗的自救法则

汪芳心视界

2016-08-31

当我们不再在意拥有和索取时,就会把失去当成另外一种收获。

在上一篇《年轻人心肌梗死,有什么先兆?》中,我们列举了年轻人发生心肌梗死的先兆和症状,但当心肌梗死真正发生之时,我们又该怎么办?

我国每年有近70万例心梗发生,但仅3.5万获得了及时规范救治。其中约50%的心梗患者是发病1小时内在院外猝死,主要死因恰恰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换言之,如果当时我们的患者能及时自救,或者有人在旁采取了紧急复苏措施,相信结局会大为改观。具体怎么办呢?

及时辨别心梗

心梗发作前常常会有一些“预警信号”,典型症状是胸骨正中间或中间偏左的地方出现心绞痛,有濒死、压迫感,还有人会伴有心慌、出汗、恶心、呕吐、气短等症状,一般来说,胸痛持续20分钟还不缓解就要高度怀疑心梗。实际上如果上述症状为第一次发生,或在原基础上发作频率、程度和持续时间增加,或是稍活动即发作,甚至安静时也发生,就要考虑为不稳定心绞痛!因为随时有可能发展为心肌梗死,所以要高度警惕。

对于有过心绞痛经历、自备药品的冠心病患者,可尝试休息、含服速效救心丸或者硝酸甘油片,如能很快缓解,虽然暂时无大碍,也应马上就医;如果不能缓解,很可能已发生心梗!

讲到这里,我们也建议冠心病患者要了解和重视自己目前的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除了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如硝酸脂类)之外,也带上“身份卡”[如出院小结、起搏器(或支架)信息、联系人和方式],一旦有突发事件何意识不清时,这将是他人予以帮助的重要信息来源。

发现自己或亲人有心梗症状时,患者本人及家属要高度警惕,最好马上拨打急救电话,无论白天还是夜间都不能硬着头皮忍耐!

马上拨打急救电话

根据目前医院的统计发现,心梗患者中有近一半是自行到医院(认为这样更快捷),只有不到26%的人通过呼叫急救车到达医院。但实际上,自己送医存在着很多的弊端。

首先,随意搬动患者或患者自行走动,会提高院外死亡率,而如果打急救电话,医生会在来的路上指导患者先行自救,运送病人的过程中还可进行早期诊治;其次,很多人不了解医院的情况,送去的医院可能没有救治心梗的能力,即使有能力,院方也可能因没做好人员、设备和床位的准备,从而延误救治。打急救电话的意义就在于医院能迅速启动有针对性的急救绿色通道,抢得救命时间。

急救并等待救援

在等待救援人员到来的这段时间十分的关键,患者身边的人如何对患者进行救助,直接决定了专业救护人员到来之后抢救的成功率。发现患者出现意识丧失、两眼直视等情况,应在第一时间立即对准其心前区捶击两拳。而不是近期微信圈里反复提到的“大力拍打患者肘内弯!”很多时候患者会就此缓解,若仍不见效还需要接下来一系列急救措施。

首先,让发病的患者就地平躺,停止一切活动,并防止其受到任何刺激。如果发现有冠心病病史,或找到了病人带有“身份卡”,怀疑心梗时可喂其服用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等药物。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测量血压条件时,一定先为其测量血压,如患者血压低,最好不要应用硝酸甘油。既往未服用过阿司匹林的患者,如身边有药应即刻给予300mg(100mg服3片或50mg服6片、25mg服12片)嚼碎后口服。

如有供氧条件,立即让病人吸氧,实在没有氧气,因把门窗或者其他通风通道打开,让病人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

然后,应保持患者的呼吸通道顺畅。原地使躺下后的患者头部保持后仰,维持其呼吸,解开衣领扣子,戴假牙的病人一定要取下假牙。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发病,都要帮助患者就地仰卧。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使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90°),保持其气道通畅。必要时可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

进行人工呼吸时,救护员应一手放在病人前额,并用拇指和食指捏紧伤病员的鼻翼,吸一口气,用双唇包严其口唇,缓慢持续将气体吹入。吹气时间为1秒钟以上。吹气量700-1100毫升,吹气频率为12次/分钟(即每5秒钟吹一次),直到呼吸正常(正常成人的呼吸频率为12-16次/分钟)。

时刻注意病人有无脉搏,可以触摸病人的颈动脉进行诊查,若无反应且没有动脉搏动时,应马上进行心肺复苏:可以采用胸外按压的方式,在体外对心脏区域部位胸廓施加压力,促使心脏工作,维持血液循环。

进行胸外按压时,先找到乳头与胸骨交接处,并开始胸外心脏按压。采用双手掌根同向重叠,十指相扣,掌心翘起,手指离开胸壁,双臂伸直 ,上半身前倾,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下、用力、有节奏地按压。按压与放松的时间相等,下压深度4~5厘米,放松时保证胸壁完全复位,按压频率80次/分钟。直到脉搏回归正常(正常成人脉搏每分钟60~100次)。

保持病人的呼吸和脉搏正常稳定的状态,直到医护人员到来,这也是心肌梗死救助的关键所在。

时间就是生命,心梗的抢救更是如此。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学会心肌梗死的急救与自救,我们也就能挽回大量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