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想,医生的创新动力来自哪里?一个医生终其一生攀到一个医学高峰已经很不容易,何况要放下过去的成就,不断攀登新高峰,像华克勤这样。
我想,首先是对医学的喜爱。
大牌医生都可以“一招鲜,吃遍天”——病人不断,名声稳当,可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华克勤教授却不这样。
找华克勤看病的,有不少是10多岁的小孩,她们生了妇科肿瘤,跑了很多医院都不敢做手术。但华克勤做,她说,“我也想稳一点,有的手术太难了,但患者有需要……”
华克勤做妇科肿瘤患者保留生殖功能很有名。她记得当小医生时,看见带孩子来看病的妈妈一直在哭,孩子小,不明白切子宫意味着什么,但妈妈认为是自己给孩子带去了不幸。从那时起,华克勤就想着要去改变手术方法与理念。她说,有子宫的话,一个人的家庭、命运、人生可能都不同了。
就是因为这么简单的原因:患者有需要!这位荣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的妇科“多面手”,还在不断挑战高难度,在手术术式、材料应用等方面手握多个创新发明,并成功转化到临床。
医学创新不易,人命关天,熟悉华克勤的人清楚,她当然有压力,但她心里装着患者,所以一直往前冲!
治病和救人,有时是两码事
这是一个华克勤至今难忘的病例。2013年7月7日零点12分,女婴的哭声响彻手术室,华克勤长舒一口气,这个病例得到了最好的结局。
这年3月,沉浸在中孕期兴奋中的陈静(化名)因阴道流血就诊,一纸“中期妊娠合并宫颈浸润性粘液腺癌”的诊断,击碎了这个25岁女性的生活。
陈静走访了多家医院,意见一致:立即终止妊娠,切除子宫。抱着一丝希望,她找到华克勤。
病人要立即切除肿瘤,否则将威胁生命,华克勤很清楚这点,但看着病人渴望孩子的眼神,华克勤开始想另一种可能性:能不能既保留胎儿,又切除肿瘤?
文献告诉她,国际上仅有少量在开腹或经阴道完成的宫颈广泛切除术,但活产率很低。对这个中孕期的宫颈癌患者,风险更大,没有人做过!
华克勤与妇科刘惜时主任缜密考虑后认为:一切,并非不可能。
3月21日,手术开始了。华克勤团队小心翼翼地扫淋巴、打“隧道”、分离子宫动脉……时钟走过7小时,手术成功了,肿瘤切除,胎儿也保住了。
术后,医生们给陈静定制化疗方案,一路保胎,直到7月7日凌晨,孕34.1周的她产下女婴,并在剖宫产术后接受宫体切除术。
这是世界首例“中孕期腹腔镜保留子宫宫颈广泛切除术”,改写了以往中孕期宫颈癌患者需要终止妊娠、行广泛全子宫切除的历史。
近年,华克勤在国际、国内领先的创新不少,每个病例背后不乏惊心动魄的故事。华克勤说,30年从医的经历提醒她思考:当医生,到底是治病,还是去救人?很多时候,这不是一码事。
“治病,一刀切掉子宫就行了。救人,你得考虑没子宫、没孩子,患者的家庭、人生就此不同了。”华克勤说。
创新,一定是解决重要临床问题
今年8月,记者观摩了华克勤的一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患者70多岁,宫颈癌。华克勤切除肿瘤病灶时,仔细地保留盆底神经功能。这是华克勤的“看家本领”——保留神经宫颈癌广泛切除手术。
多年前,宫颈癌病人手术后很长一段时间得依靠导尿管。是什么导致这类手术后的病人尿失禁?华克勤和学生讨论、查文献,他们发现日本人在考虑这或许与神经有关。
原来,医生单单追求肿瘤治愈率,在切肿瘤的同时,把支配膀胱的神经也一起切了——肿瘤是切干净了,可患者今后的“导尿管人生”着实痛苦。
华克勤开始研究支配膀胱的神经,并在2004年起,开展保留神经的宫颈癌广泛切除手术。手术时间延长了,因为她要一点点小心剥离、保留神经;风险也升级了,但患者获得了最大收益。如今,60%的此类患者术后可提前拔除导尿管。
看华克勤的一系列创新,会发现一个共同点:所有创新都在回应临床难题,并通过学术文章让创新被国内外同行认可,进而改变其他医生的行为。
因为这样,论文不再停在纸上,创新能造福最大多数的患者。
不断自我颠覆,源于对患者最深的爱
华克勤的门诊中有不少10岁左右的孩子,因为月经没来,一检查发现,先天性无阴道,无宫颈。华克勤的另一个临床强项就是妇科整形修复。
“这种病人不少的,她们今后婚育怎么办?!”看着孩子,华克勤着急,这个妇科教授周末会跑到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不是去讲课,而是去听课,去跟整形外科医生探讨如何把女性生殖道修复做得更好。
从最初的皮瓣,到乙状结肠、腹膜,以及如今的生物网片材料,华克勤不断探索阴道代替材料,所有新手术都是她先做的。
助手易晓芳说,华克勤还是“发明达人”,自己画图纸,联系工厂生产新的手术器械和治疗产品,手握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比如,妇科手术软性阴道模具。传统治疗生殖道畸形使用的是木制模具,但当有病人说,木头弹性差,放置时有疼痛感,不能坚持放置时,华克勤拿着木模具想了很久,“用什么替代品能让病人的体验更好?”华克勤想到了硅胶。她立即联系厂家,很快,硅胶模具问世了,患者反馈很好。
如今,妇科单孔腹腔镜手术在国内很普遍,它的开展与华克勤也有关,而她,最初尝试就是为了一个朴素的目的:给患者省钱。
此前,单孔腹腔镜手术需要单孔器,用一次就是近8000元,全自费。
能否不用单孔器?有次,外国专家来做手术演示,华克勤交代学生张旭垠去观摩。“日本人竟不利用任何辅助器械,把皮肤划开,推开脂肪,利用筋膜层的硬度做一个小平台,代替了单孔器。”
张旭垠兴奋地向华克勤汇报,他没料到,华克勤就听了一遍,下午带着他就做了一个这样的手术,成功了!
华克勤无疑是医学高手,临床、科研四面开花,勇于开创新局面。她总说,如果没有一次次挑战不可能,手术没了进步,人类也不会一点点开拓新的禁区。而在旁人看来,她的一次次自我颠覆,源自对患者最深的爱。
心有阳光,花自盛开
华克勤出身医学世家,母亲、公公、两个舅妈都是妇产科医生。她说,母亲小时候给她讲的睡前故事,都是医疗队下乡巡回医疗的趣事,她爱听,从小就想学医,以至高三填志愿时,从上到下报的都是医科。
如今医患紧张的报道时有出现,她不受其扰。她总说,被患者需要是一种幸福。这份简单,让她毫无保留地投身医学,走近患者。
对患者,有三件事特别让人动容。
第一,找华克勤看病的有不少10多岁的小孩,她们生了妇科肿瘤,很多医院都不敢做手术。但华克勤做,她说,“我也想稳一点,有的手术太难了,但患者有需要……”
第二,华克勤做妇科肿瘤患者保留生殖功能很有名。她说,做小医生时,看到很多患者切除了子宫,有医生想给这些肿瘤患者保子宫,但没做成。通常,人们会说不要再尝试了,就按原则做,况且“老师就这么做的”。可看着家属、患者,华克勤不平静。
她记得,带孩子来看病的妈妈一直在哭,孩子小,不明白切子宫意味着什么,但妈妈认为是自己给孩子带去了不幸。从这时起,华克勤就想着要去改变手术方法与理念。她说,有子宫的话,一个人的家庭、命运、人生可能都不同了。
第三件事,是华克勤的学生张旭垠透露的。妇科“多面手”很少见,华克勤是一个,她还这样要求学生:“不能只会烧一个菜,要会烧满汉全席。”她说,这样在手术台上心才定,遇上突发意外,才能泰然处之。
为此,华克勤手把手教学生,站在学生后面指导。她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她的理论是:一个医生会了,两个医生会了,这样你们能去救治更多人。学生感恩于她的胸怀,更多人说,说到底,这是因为她自己一直在朝前走。
华克勤说,“要否定‘自己总是最好的’,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当然,你不去做的话,也会成为好医生,当大专家了,病人也不缺。但做了,会有更多价值的体现,能帮助更多的患者。”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寻医问药网-医脉”,版权均归寻医问药网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