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 > 医学进展 > 中医科 > 在没有疫苗的时代,中医是如何免疫的?

在没有疫苗的时代,中医是如何免疫的?

收藏
作者:五味古法中医 来源: 2016-07-27 09:45

  疫苗是一种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 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1796年 ( 清仁宗嘉庆元年 ) 英国人简纳(E.Jenner)在人痘接种基础上发明了牛痘接种术,也标志着历史上第一剂疫苗发明了。

  那么问题来了,在1796年以前,就没有传染病吗?如果那个时候出现了传染病,又该如何?那个时代,没有现代医学,只有古老的中医,该如何是好?

  实际上,英国人简纳 发明的疫苗是在中国的人痘接种的基础上改进发明的。

  早在唐代就有种痘法了,如董玉山《牛痘新书》中记载“考上世无种痘,诸经自唐开元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直到17世纪中叶,中国的种痘法传到了国外,才促成英国人简纳的发明。

  可见,早在古代的中国,其实就有着浓厚的免疫思想,相比之下,简纳的发明比我国唐代的人痘接种晚了1000年。

  当然,中医的免疫思想比唐代还要早。相信最近银屏火爆的电视剧《女医明妃传》中有这么一个桥段,也先的妹妹被疯狗咬了,结果被谈允贤用疯狗的脑髓涂在伤口上治好了。其实这个剧情并非胡诌,而是出自《肘后备急方》。

  这种方法其实是世界上最早的疫苗雏形。

  后来,法国生化学家路易斯·巴斯德发明了狂犬疫苗,而巴斯德发明狂犬疫苗的方法竟然与《肘后备急方》所说的方法( “ 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 )极其相似,巴斯德将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后,再将这些减毒的液体注射狗,以后狗就能抵抗正常强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

  相比之下,巴斯德的发明要比《肘后备急方》晚将近1500年。

  中医药学认识免疫的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即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论述,实开创了世界防病医学的先河。《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中医学用朴素的语言论述了现代免疫学的主导思想。正气代表了人体防御、抵抗病邪的能力,正与邪的斗争普遍适用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终结的过程。

  中医的正气学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免疫学说,从抗病能力这一角度讲,正气与人体免疫力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基本一致。

  中医学认为正气是指人体抗御病邪、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生理机能。自然界中存在着对人体有害的病源微生物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中医称之为“邪气”。

  人之所以不发病,是因为人体对外环境的影响和变化有适应能力,即“正气”。正气汲于肾,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化生,靠后天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充养。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果我们的身体维持在一个阴阳平衡的免疫状态下,即“阴平阳秘”的状态,就能健康不病。一旦阴阳失调,就会导致免疫失调。

  所以,任何免疫病都应该以调整阴阳为主治疗。这种调整属于整体调节,它往往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中医药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

  对正常机体无明显影响,而对免疫失调机体却有显著作用;亢者抑之,陷者举之,强者折之,弱者济之。

  即通过调治阴阳、气血、脏腑等,来纠正机体过低或过亢的免疫状态,使之重新恢复和维持免疫稳定; 既可增强正常机体的免疫能力,又可祛除致病因素,同时发挥了扶正祛邪的相反相成作用。

  临床中我们发现促进免疫功能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人参、党参、黄精、白术、枸杞、冬虫夏草、当归、淫羊霍、女贞子、灵芝、茯苓、刺五加、田七、甘草等。

  调节、抑制免疫中药有:苦参、大黄、黄连、黄柏、黄芩、紫草、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土茯苓、郁金、莪术、忍冬藤、白鲜皮、苦豆根等。

  对于中医而言,四君子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等具有补性的中药,以毒攻毒治疗肿瘤的方法,艾灸按摩足三里、合谷等穴来养生保健的方法,都具有免疫思想的特性。

  总之,疫苗的发明是人类科技的进步,在能够注射疫苗的情况下,尽量注射疫苗,以起到防病免疫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寻医问药网-医脉,版权均归寻医问药网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关键词: 免疫 中医

医友评论 0人评论)

匿名发表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