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级别脑胶质瘤的临床治疗

神经外科大夫盖

2016-07-14

星形细胞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内恶性肿瘤,年发病率约为5.17/10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目前尚无确定证据支持手机辐射与脑胶质瘤形成有关。低级别胶质瘤指WHOI-II级的胶质瘤。

治疗方法

低级别胶质瘤的处理方法包括:观察随访(随访神经系统体征、影像学检查)、放射治疗、化疗、外科手术及放化疗联合治疗(手术或不手术)。

有研究认为低级别胶质瘤生长较为缓慢,不采取临床干预可能对此类患者并无坏处。尽管目前尚没有哪一项研究有足够证据支持某一项治疗方案优于另外一项,对于具有以下危险因素的低级别胶质瘤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措施而不是观察:

危险因素

1. 青年患者或年龄超过50岁以上;初次诊断年龄越大肿瘤生长分化越快

2. 肿瘤大,增强明显

3. 症状性脑胶质瘤患者,尤其是病史较短者

4. 影像检查提示肿瘤进展

5. 星形细胞瘤或星形细胞为主的混合型胶质瘤

6. 只做了活检而未切除肿瘤

肿瘤切除术

大多数情况下肿瘤切除是低级别胶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案,尽管没有关于肿瘤切除术与单纯活检方面的随机对照研究,大量研究表明肿瘤切除患者预后优于观察随访患者。目前观点建议早期手术切除肿瘤,即使是复发的低级别胶质瘤也是如此。

低级别胶质瘤肿瘤切除手术的目的:

1. 获得病理诊断和肿瘤的分子基因分析

2. 改善神经功能症状

3. 降低肿瘤生长风险

4. 防止恶性转化

术中监测

术中脑电地形监测及唤醒麻醉可以帮助最大范围切除肿瘤而不损伤或少损伤正常脑组织,减少术后并发症,尤其是功能区脑肿瘤,但是对于脑胶质瘤病和深部脑胶质瘤手术价值有限。

适应症

下述情况应把手术切除肿瘤作为主要的治疗方式:

1. 临床和放射学检查无法明确诊断,需要活检或部分切除肿瘤以明确诊断

2.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a)小脑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常见于青少年

b)幕上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

3. 肿瘤占位效应引发脑疝

4. 肿瘤占位效应导致脑积水

5. 对肿瘤引起的难治性癫痫可能有帮助

6. 试图延缓儿童患者的辅助治疗及相关并发症

7. 防止肿瘤向高度恶性发展

但是对于弥漫发展的肿瘤、多灶性肿瘤、功能区肿瘤手术价值有限。

辅助治疗

1. 放射治疗: 文献报告早期放射治疗有助于延长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从3.4年延长到5.3年),对总的生存时间无明显效果。对肿瘤彻底切除的低级别胶质瘤患者,早期放射治疗不能延长其无进展生存时间,所以此类患者建议将放疗推迟至肿瘤出现进展时。对未完全切除的低级别胶质瘤患者,早期放射治疗可以明显延迟无进展生存时间。 有前瞻性研究发现不同放射剂量疗效并无明显差异。高剂量放射治疗的副作用不一定高于低剂量放射治疗。

2. 化疗药物: 仅在肿瘤发生进展时应用。替莫唑胺可能对进展性WHO2级星形细胞瘤有效(off label use)。

盖延廷,冬雷脑科医生集团主诊医师,核心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研究生,世界著名神经介入中心加拿大多伦多西区医院访问学者。

2001年至2004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攻读神经外科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颅底外科专家鲍伟民教授,学习颅底肿瘤、脑垂体瘤的诊断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2009年师从宋冬雷教授学习脑血管病的显微外科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2016年在加拿大多伦多西区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专修颅内动脉瘤的密网支架治疗技术、静脉入路栓塞脑血管畸形等栓塞技术。目前主持完成各类手术1000余例,对颅内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经验丰富,完成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脑血管病的介入和手术治疗500余例。2014年起与宋冬雷教授一起在国内率先开展复杂颅内动脉瘤的Pipeline介入栓塞治疗,相关结果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上,在国内首次采用Pressure cooker技术治愈性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相关结果发表在《中国脑血管杂志》上。目前主持上海市科委课题“Willis覆膜支架的临床应用居国内先进水平,在国家核心期刊及SCI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医疗专长:精通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脑动静脉瘘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与微创介入栓塞治疗,脑血管狭窄的支架介入治疗和微创内膜剥脱手术,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颅内肿瘤尤其是颅底肿瘤、垂体瘤的显微手术切除技术。各种脑出血、脑外伤等神经外科危重症的抢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