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孢疹病毒能够导致患单纯孢疹脑炎(HSE),这是一类致死率极高的感染性疾病。然而,其中的病发机制以及神经损伤的原因研究的并不清楚。HSE患者的常见病征是眶额区以及颞叶区的急性坏死性脑炎。在小鼠以及人类的部分群体中,HSV-1主要感染大脑室管膜细胞,从而导致脑室的侧向扩增。研究表明,在HSV-1感染的后期(尤其是病毒抗体水平已经低于检测水平时),大脑中仍然存在大量的胶质细胞、浆细胞以及淋巴细胞,其中的原因仍不得而知。
HSV-1是一类神经细胞特异性病毒,它能够在三叉神经节细胞中稳定潜伏,而且HSV-1感染的溶源化途径的主要标志是一些潜伏相关基因的表达(LAT)。因此,找到HSV-1感染及潜伏所在的脑区,大脑在受到HSV-1急性感染后的反应以及这些特征对HSE造成的神经损伤后遗症是该感染性疾病的研究主要方向。
由于HSV-1主要针对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以及室管膜进行攻击,因此这些区域可能会为病毒的潜伏感染提供舒适的环境,这一假说也能够解释HSE患者在“治愈”后仍会出现神经损伤后遗症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来自奥克拉荷马大学的Daniel J. J. Carr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J immunol》杂志上。
首先,作者对小鼠进行了HSV-1感染,并分析了大脑各区域的病毒存在情况。结果显示:病毒主要存在于大脑的边质皮层区域。而在感染2个月之后,作者发现病毒的溶源化基因(LAT)主要表达于室管膜区域。
通过流式分析,作者发现在HSE患病后存活的小鼠中,脑部的免疫细胞表现出活化的特征:微型胶质细胞表面表达MHC-II的水平明显升高;DC的数量也有明显上升。此外,在HSE病愈之后,T细胞主要存在于大脑的室管膜区域。其中,局部的记忆T细胞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积累,而室管膜中的Ly6c+ T细胞的数量在感染30天后达到峰值,之后在60天时明显下降。
之后,作者发现在病毒潜伏期间,小鼠室管膜区域ISG的表达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也促进了病毒的存活。
通过体外实验,作者证明了室管膜区域中的 T细胞相比大脑其它区域的T细胞活性有明显的降低。通过流式分析,作者发现室管膜区域的CD8 T细胞表达表达一些抑制性的受体,从而降低其活性。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寻医问药网-医脉”,版权均归寻医问药网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