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 > 医学进展 > 耳鼻喉科 > 挖“耳蝉”有趣讲究

挖“耳蝉”有趣讲究

收藏
来源:306医院医学科普 2016-07-05 11:40

 “耳屎”也称为“耳蝉”,医学名称叫“外耳道耵聍”。外耳道皮肤中有许多汗腺及皮脂腺,它们不断地分泌液体至外耳道中,这些液体量很少,但黏性很大,能将灰尘及皮肤的脱壳粘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聚即形成“耳屎”。
  
  每天的门诊就诊患者中总有一部分是由于自己挖耳不慎造成外耳道损伤或将耵聍推入更深的外耳道引起耳痛、耳堵甚至听力下降的。如有人用手指甲、发卡挖耳匙甚至铁签掏耳朵,稍不小心就容易刺破外耳道皮肤,导致外耳道发炎、肿胀以及剧痛。即使掏耳时十分小心,但如果形成习惯,频繁掏耳,也会引起肉眼难以看见的隐性破损导致感染。
  
  一般细菌感染,使用有效消炎药后会很快好转,但如果诱发霉菌感染,则耳内瘙痒剧烈,会使人坐立不安。另外,如果不小心刺伤耳膜,则可引起听力下降甚至中耳炎,要想恢复听力有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因此,严格来讲,不要自己掏耳朵。一些正常波片状的耵聍碎屑可以不处理,并且它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的功能。但由于个别人“耳屎”生成速度比较快,特别是那些腺体分泌旺盛、俗称“油耳”生成速度更快,专门到医院掏耳太麻烦,也不太现实。
  
  笔者在这里建议,如果自己掏耳朵,要注意如下事项:
  1、最好用棉棍,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则耵聍可自行出来。做到不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物掏耳。
  
  2、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适当短一点,可根据自己情况掌握。

  如果长期不掏耳朵,则可能形成耵聍栓塞,这时,自己就很难掏出来了,应到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取出后坚持用滴耳剂滴耳2~3天预防感染。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寻医问药网-医脉”,版权均归寻医问药网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关键词: 细菌 掏耳朵

医友评论 0人评论)

匿名发表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