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鼓室积液、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无菌性中耳炎等不同名称。这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之一,特别是儿童好发。
分泌性中耳炎多在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后出现,由于发病症状比较隐蔽,一般没有耳朵的疼痛,主要引起听力部分减退和耳闷。
为何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不容易被发现?
患有分泌性中耳炎时,婴幼儿往往不会表现出任何行为异常。
学龄前儿童最经常的表现是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但家长往往误认为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而不予重视。
学龄儿童则以上课时听不清讲课内容,看电视时音量放得很大等为主要表现。
在我的门诊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孩子听力已经受到影响明显时家长才发现异常,才带孩子就诊,此时已经延误诊断和治疗。
为什么儿童易患分泌性中耳炎?
咽鼓管阻塞是造成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正常情况下,咽鼓管是中耳与外界环境沟通的惟一管道,维持中耳内、外的气压基本相等。当咽鼓管由于各种原因出现通气功能障碍时,中耳的气体被黏膜吸收,中耳出现负压从而导致中耳黏膜的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清漏出聚积于中耳,从而形成中耳积液。
儿童易患分泌性中耳炎与小儿特殊的鼻咽部解剖结构及其发育进程有关。新生的宝宝和发育成熟的成年人相比,其咽鼓管相对较短、宽而平直,鼻咽部的分泌物容易经咽鼓管逆流进入中耳引起炎症。新生儿哺乳不当容易呕奶,特别是取平仰卧位用奶瓶人工哺养者,呕奶时乳汁留积于鼻咽腔,往往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另外,儿童的腺样体肥大容易压迫阻塞鼻咽部咽鼓管开口、导致引流不畅,也是重要的发病因素。
孩子患分泌性中耳炎会有哪些表现?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听力下降。由此引起的主诉多为耳闷胀和闭塞感、耳鸣,摇头可听见水声,可随体位变化而变化。少数人可能伴有轻微的耳痛。
如果家长注意观察的话,可以发现婴幼儿往往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差,不能将头准确地转向声源,反复抓耳,易激惹。即使患儿没有主诉听力下降,家人可能会发现患儿漫不经心、行为改变、对正常对话反应差甚至无反应、在看电视或使用听力设备时总是将声音开得很大。
耳科专科检查可见鼓膜内陷,活动度降低,鼓膜呈琥珀色或色泽发暗,有时可见气泡或气液平面(见下图)。
听力学检查典型的听力图呈传导性耳聋,声导抗鼓室图为B型曲线。
孩子得了分泌性中耳炎该怎么办?
如果家长发现患儿有上述异常现象,应尽早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根据病史及专科检查,结合鼓气耳镜、鼓室导抗图和耳显微镜或内镜检查等可以明确诊断。
分泌性中耳炎有一定的自愈率,婴幼儿的自愈率更高。在给予有创治疗前患儿应该严密观察随访,保守治疗足够的疗程。
对于非高危患儿,一段时间的观察随访对其并无害处,要告知家长患儿应定期复查,复查时进行耳镜和鼓室压图检查即可。
迁延不愈的分泌性中耳炎要及时治疗,否则会引起永久性传导性耳聋或感音神经性耳聋。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好,可采取鼓膜穿刺抽液、鼓膜置管等治疗方法。
同时要注意对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进行治疗,如腺样体肥大、鼻息肉、鼻咽部肿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