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源性化脓性肝脓肿往往由胆管炎所致,包括肝内胆管结石以及异常胆肠吻合等情况。其临床发生率虽不高,如果不及时诊治也会有生命危险。浙大一院郑树森院士团队总结了单中心胆源性化脓性肝脓肿的诊治经验,发表于近期 Surgery 杂志上。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2008 年 1 月至 2013 年 12 月浙大一院 569 例化脓性肝脓肿(PLA)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引起 PLA 的原因不同分为两个大组:胆源性化脓性肝脓肿(PLA-B,N = 125),非胆源性化脓性肝脓肿(PLA-NB,N = 444)。PLA-B 又分为异常胆肠吻合组包括肝管空肠吻合和胆道支架(PLA-B-AC,N = 38)和其他原因组(N = 87).
病因学分析 569 例 PLA 中 60% 属于隐源性,20% 是与胆道问题相关;
相比于 PLA-NB ,PLA-B 组患者高热、白细胞增多、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发生率更高且更容易复发;
分离出耐药细菌、败血症、混合感染等是复发独立危险因素,对于 PLA-B-AC,其复发还与分离出耐药细菌和原发病是恶性肿瘤有关;
PLA-B 组患者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36%),而 PLA-NB 组肺炎克雷伯菌(64%)。
70 多年前的原发性肝脓肿大多由门静脉炎所致,自从 1990s 以来隐源性占大多数,最主要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
总的来说 PLA-B 临床表现较 PLA-NB 更加凶险,更容易发生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PLA-B 复发多由多药耐药细菌感染或者混合感染所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PLA-B-AC 组常常有胆道恶性肿瘤病史。
拓展阅读
PLA 是指由化脓性细菌侵入肝脏形成的肝内化脓性感染灶,细菌可来自胆道、门静脉等;胆源性化脓性肝脓肿往往由胆管炎所致,属于 PLA 较少见的类型。PLA 脓肿多为单发且大,多发者较少,临床表现以寒战、高热、肝区疼痛、肝大和压痛为主。
PLA 的诊断标准(至少满足以下 3 条中的 1 条):
1. ≥ 1 次影像辅助下肝内脓肿穿刺引流出脓液;
2. ≥ 1 次术中发现肝脓肿;
3. ≥ 1 次发现肝内炎性病灶(非液化坏死)伴随发热临床表现,且抗感染治疗有效。
PLA 的治疗根据疾病进展不同而异:
1. 对急性期且尚未局限的 PLA 和多发性小脓肿,宜采用药物治疗(包括大剂量抗生素及支持治疗);
2. 对于单个较大的脓肿,宜采用 B 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抽脓或置管引流术 ;
3. 脓肿较大或经上述治疗后全身中毒症状仍较严重或出现并发症时,宜采用脓肿切开引流术;
4. 对于慢性肝脓肿其壁厚难以用非手术疗法治疗且局限于一个肝叶者,可进行肝叶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