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来了, 在我半夜三更时分打死这几只危害宝宝的凶手,且看到它们为非作歹的证据——一肚子的“鲜血”以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系统传染病。本病经蚊虫叮咬传播,于夏秋季流行,儿童多见。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等为特征。重者引起呼吸衰竭,并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自从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实施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和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理措施以来,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了显著下降。乙脑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和动物均可感染本病。
易感性
人对乙脑普遍易感,隐形感染率达53~90%,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小婴儿由于母体的抗体通过胎盘传递,体内的免疫力可维持3~6个月,故感染后发病较少,病情较轻。
流行特征
乙脑各年龄均可发病,以10岁以下,尤其2~6岁儿童发病率为高。由于儿童广泛接受预防接种,发病年龄有所变迁。
乙脑在中国的流行有三个显著的特点:①严格的季节性,主要限于夏秋季( 6~10月),流行高峰在8~9月,南方和北方地区可相差10天左右。②病例呈高度散发。③分布范围广,除西藏、青海、新疆三省区为非流行区外,其它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近十几年来,由于气温、降雨量及南部沿海地区登革热的流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乙脑疫区有明显的北移趋势。
发病机理和病理
乙脑病毒经蚊虫叮咬侵入机体后,先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然后进入血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病毒是否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除与病毒量和毒力有关外, 主要取决于机体的抗病能力。绝大多数感染者由于机体防御能力健全,病毒被迅速消灭,临床呈隐形感染或轻型感染。部分病人由于病毒经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炎,呈显性感染。
本病的主要病变在中枢神经系统,脑实质的病变极为广泛,其中以大脑皮层、基底核、脑干处较为严重。
潜伏期为4~21日,大多为10~14日。
临床表现分期
1.初热期:
病程的第1~3日,相当于病毒血症期。起病急,体温升高、于1~2日后更趋上升达39~40℃。有头痛、呕吐、倦怠、嗜睡等。极重型病人起病更为急骤,表现为高热、反复惊厥、昏迷、迅速进入极期。本期部分病人可见腹壁及提睾反射减退,脑膜刺激征阳性,婴儿可呈现前囟饱满。
2.极期:
病程的第4~10日,病情发展到高峰,临床表现有:高热(稽留热型为多见)、意识障碍(嗜睡具有早期诊断意义,为大脑皮层、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功能障碍所致,昏迷越早,越深,越长,则病情越重,预后越差)、惊厥或抽搐(惊厥的严重度、频度与病情轻重、预后有关)、呼吸衰竭(是乙脑最严重的症状,也是本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以中枢性呼吸衰竭为主或中枢性和周围性呼吸衰竭同时存在)、颅内高压征(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血压升高、 脉搏减慢、四肢肌张力增高等征候)、其他神经系统体征(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和椎体外系征、深浅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3.恢复期:
多数病人于病程的第8~11日体温逐步下降,神志转清。深浅反射及病理反射等在2周左右恢复正常。部分病人恢复期症状持续较久,可有反应迟钝、失语、震颤、健忘、多汗、低热、瘫痪等症状,但经积极治疗,可在6个月内恢复。
4.后遗症期:
少数病人于病程6~12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则进入后遗症期。常见的有齿轮样强直、扭转痉挛、强直性瘫痪、不自主运动、癫痫、精神错乱等征。
临床类型
根据体温、精神神经症状及呼吸衰竭等病情轻重不同,可分为4型:
1.轻型:
体温在38~39℃左右,神志始终清楚,无惊厥,有轻微头痛、恶心、呕吐、嗜睡,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程5~7天,无恢复期症状。
2.普通型:
体温39~40℃左右,有头痛、呕吐、明显烦躁、嗜睡或浅昏迷等症状。偶有惊厥或局部抽搐,脑膜刺激征明显,病理反射阳性。病程10日左右,恢复期大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度神经精神症状。
3.重型:
持续高热在40℃以上,反复或持续惊厥,昏迷,有明显的颅内高压症状及脑膜刺激征,深反射亢进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但无明显的呼吸衰竭及脑疝征候。病程2周以上,留有恢复期症状,少数病人有后遗症。
4.极重型:
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达40℃以上,反复或持续惊厥,深昏迷,迅速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和脑疝。少数病人呈脑干脑炎型,表现为呛咳、吞咽困难、讲话鼻音,进水鼻腔反流等,偶可意识清楚。本型多于3~5日内死亡,存活者多有严重后遗症。
并发症
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多发生在深昏迷的病人或延髓的第Ⅸ、Ⅹ对颅神经受损。痰液不易排出或吞咽障碍时,或见于应用呼吸机、气管插管继发感染的病人。其他并发症还有肺不张、口腔炎、褥疮、静脉炎、营养不良、脓毒症、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等。个别重症病人可并发循环衰竭。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增高,一般为10~20×109/L,中性粒细胞可高达80%以上。
2.脑脊液:
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混,白细胞数多为0.05~0.5×109/L,个别可达1×109/L以上或病程中始终正常。分类中早期以多核细胞为主,续而单核细胞增多。蛋白轻度增加,糖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
3.特异性IgM抗体:
感染后于病程第4日即可出现特异性IgM抗体,3周内阳性率达70~90%,微量免疫荧光试验检测血及脑脊液的乙脑病毒抗原,可明确诊断。
预防
本病的预防重点为防蚊/灭蚊和预防接种(接种对象以1~10岁小儿为主,于流行季节前1~2月进行接种)。
乙脑灭活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8月龄接种2剂次,间隔7~10天,18~24月龄和六周岁各加强1针;
乙脑减毒活疫苗按照08年实行的扩大免疫规划方案,将程序由原来的3剂次订为接种2剂次,儿童8月龄和18~24月龄各接种1剂次。
不宜接种灭活疫苗的人:
发热及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病;脑及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既往对抗生素、疫苗有过敏史者。
不宜接种减毒活疫苗的人:
发热;患有急性传染病、中枢神经系统、心、肾及肝脏等疾病;体质衰弱、有过敏史或抽风史者;先天性免疫缺陷者;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和孕妇均不可注射本疫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隔离:病人应隔离在有防蚊设备的病房内。病室外要采取遮阳设备,病室内应根据当地条件采用降温措施,使室温维持在28℃以下。
2、饮食及补液,高热、呕吐、惊厥、汗多或用脱水剂后排尿较多的病人,应超酌情增加液体量,但要防止补液过多加重脑水肿。酌情补充钾盐。
3、护理:乙型脑炎的患儿护理尤其重要。对危重患儿需至PICU治疗,昏迷病人注意吸痰,防止褥疮的发生,昏迷病人防止暴露性角膜炎,可用红霉素眼膏定期涂眼,并以消毒凡士林纱布盖于局部。对反复惊厥的病人,应防止舌咬伤及舌根后倒阻塞呼吸道。尿潴留病人给予膀胱处按压排尿。或留置导尿。气管切开处应按术后常规护理,严防继发感染。对恢复期病人,应保持肢体功能位,加强训练。精心的护理,不仅可减少继发感染和并发症,而且能明显减少病死率及后遗症。
二、对症治疗:
高热持续时间长,人体耗氧量多,可促使脑缺氧。超高热可导致惊厥,反复惊厥又可加重脑组织缺氧、水肿,可导致呼吸衰竭。故积极防治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是抢救乙脑的关键!
1、高热的处理:
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物理降温中,除采用室内外降温措施外,对超高热的病人可用温水洗擦(水的温度较病人体温低2—3℃)、30—50%酒精擦浴、头部冰帽、冷敷大血管处或冷盐水灌肠等。但物理降温要避免引起寒战,体温>38.5℃以上时选用药物降温。
2、惊厥的处理:
惊厥是由脑实质炎症,脑水肿引起的,应以给予脱水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高热引起惊厥的,应迅速降温;少数病人由脑性低钠血症或低血钙诱发,也应纠正电解质紊乱。
3、呼吸衰竭的防治:
1)给氧:氧疗的同时应注意防止分泌物粘稠干燥而堵塞鼻管。
2)气管插管:气管插管主要适用于呼吸衰竭发展迅速或呼吸突然停止者,以便立即给予吸痰,加压给氧等。
3)呼吸机辅助通气:气管插管后应给予呼吸辅助通气。
4)由脑部炎症、脑水肿、颅内高压或脑疝引起的中枢性呼吸衰竭,应及时给予脱水剂,可选用甘露醇、山梨醇、尿素、高渗葡萄糖液等。其中以甘露醇脱水作用较好,剂量:1~2g/kg*次,30分钟内快速滴注,必要时每4~6小时重复1次 ,或与甘油果糖交替使用。
5)地塞米松:肾上腺皮质激素有降低血管渗透性,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血脑屏障,维护细胞膜的完整性,恢复钠泵功能,从而减轻脑水肿即颅内高压,剂量:0.5mg/kg*次,bid或tid,静脉推注,一般用药2~3天后,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减量或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