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 > 医学进展 > 传染科 > The Lancet:罕见恶性梅毒伴多发性皮肤溃疡一例

The Lancet:罕见恶性梅毒伴多发性皮肤溃疡一例

收藏
作者:步步非烟 来源:感染时间 2016-05-18 07:00

恶性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罕见感染现象,属于二期梅毒的一种变异表现。近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久宏教授等报道了 1 例恶性梅毒伴多发性皮肤溃疡的病例,发表在 The Lancet 杂志上,供临床交流。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38 岁,主因颜面部、躯干及四肢多发性痛性溃疡(图 1)1 个月,于 2014 年 4 月就诊我院皮肤科。


图 1 患者就诊时胸、腹部(A 图)和背部(B 图)多发性红色丘疹和结痂性溃疡

该例患者皮疹特点是发病之初表现为丘疹和结节性病变,随后 2 周内进展为脓疱和痛性溃疡。当地医院诊断为坏疽性脓皮病,并给予甲泼尼龙治疗。治疗 1 周后皮损恶化加重,并出现发热症状。患者诉既往一年内曾与 4 名女性发生过性关系,否认与男性发生过性关系。

组织学检查:从左臂溃疡处提取样本进行活检,结果显示,银屑病样表皮增生伴中央型溃疡;在真皮层内,可见血管周围混合浸润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染色进一步查找真菌、分枝杆菌和螺旋体,结果阴性。

血化验检查:全血细胞计数、CD4 细胞计数、CD8 细胞计数结果正常,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HIV 血清学检测以及真菌和细菌培养(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和淋病奈瑟菌)结果均为阴性;红细胞沉降率(ESR)是 50 mm/h(参考范围 0-20 mm/h);血清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RPR)滴度为 1:128。

基于临床检查、血清学 TPPA、RPR 及组织学检查结果,诊断该名患者为「恶性梅毒」。

治疗:给予苄星青霉素 2.4 mg 肌注,每周一次,连续 3 周治疗。治疗后 6 个月,患者体表溃疡已完全愈合,遗留部分萎缩性瘢痕(如图 2 所示);RPR 滴度下降至 1:1,HIV 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阴性。


图 2 治疗后 6 个月患者背部萎缩性瘢痕

恶性梅毒是破坏性二期梅毒的一种罕见形式,通常在初始感染后 6 周至 1 年阶段发病。值得关注的是,梅毒在中国仍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感染性疾病,2014 年统计其发病率为 0.03%。其中,恶性梅毒则较为罕见。



关键词: 溃疡 恶性梅毒

医友评论 0人评论)

匿名发表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