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常常会碰到有些患儿家属有这样的疑问:“医生,我们家孩子的心脏缺损,手术以后还会复发吗?”要解除这样的疑问,我们还是要从头说起。
心脏内的“洞”是如何进行修补的?
心脏内的“洞”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或房室共同通道(既有心房内交通,又有心室内交通)。
由于心房和心室内的压力不同,手术时选用的方法也不同。心房内压力较低,一般小的房间隔缺损可采用直接缝合法,对于大的房间隔缺损,则采用补片修补;心室内压力较高,除了部分缺损直径在2-3mm以下的室间隔缺损可直接缝合外,其余均需采用补片修补,以上大多选用固定过的自身心包。对于既有房间隔缺损又有室间隔缺损和瓣膜裂缺的房室共同通道病人,修补材料也多选用自身心包,有时会根据成形需要使用人工补片。
那么心脏内的“洞”补好后还会漏吗?
补好后的“洞”偶然还是会发生部分裂开的。据文献资料统计,室间隔缺损修补后约有1-2%左右的病人会发生残余分流,即补好后的“洞”部分裂开。对于一些肌部的室间隔缺损的病人,手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率更高。
分析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多发性室间隔缺损
肌部的室间隔缺损常常是几个缺损合并在一起,有时在手术时很难完全暴露清楚,手术中仅缝合部分室间隔缺损,尚有部分残留,在手术后仍有分流。
缝线撕脱
这在修补大的室间隔缺损时常可发生。医生在修补时为了预防损伤缺损周围的正常组织,特别是心脏的传导系统,缝线只能置于缺损的浅表层,心脏恢复跳动后随着心腔内压力增加,将部分缝线撕脱,导致残余分流。
修补不完全
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有假性室隔瘤形成的病人,本来缺损较大;随着血流的不断冲击,缺损边缘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瘤样突出,其室间隔缺损的开口看起来较小,但基底部较大。若仅将室间隔缺损开口直接缝合,手术后常会发生残余分流。随着我心脏中心术后经食道超声的开展,此类残余分流多能即刻纠正重新修补,所以在我心脏中心此原因所导致的残余分流几乎为零。
手术后发生感染
由于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手术后补片周围一旦发生染,缝线处常会撕脱,造成部分残余分流。
当然,对于术中故意残留心室或者心房水平残余分流的姑息手术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术后残余分流又有什么临床表现呢?
有些患儿会出现心跳加快,原来无杂音的可突然出现杂音:原来杂音较轻的,而一下子又变得响起来了。当然最后确诊还是需要通心脏彩超或心导管检查等。这些检查不仅可以提示残余分流发生在何处,也可以计算分流的大小,为医生决定是否需要再次手术提供客观依据。对于小量的残余分流大多不需手术处理,有的患儿随着周围组织的粘连,缺损逐渐会自然关闭。对分流量较大的残余缺损,包括肌部的残余缺损等,经临床医生酌情判断后有的需要再次手术治疗,不然将会影响心脏功能和病人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