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9日至11日,2016年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暨中国脊柱畸形学 组联合峰会在南京召开,40位国内外从事脊柱畸形研究与诊疗的专家学者探讨了成人脊柱侧凸、成人侧凸矫形的远近端并发症、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AIS)、先天性脊柱侧凸(CS)、脊柱后凸、矢状面畸形、早发性脊柱侧凸(EOS)等脊柱畸形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评估与治疗经验。
在此,我们随机摘取各章节几位讲者的演讲精华内容,供您学习和回味。
张教授介绍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融合节段及手术策略。对于主胸弯的AIS病人,手术除了需要矫正畸形,还需要尽可能地保留腰部的活动节 段,因此手术下端椎的选择很重要。张教授认为,使用Fulcrum Bending可准确评估患者脊柱的柔韧性,选择Fulcrum Bending角小于20度的下端椎可获得与传统方法相同的手术疗效,并可有效减少融合节段,保留更多的腰部活动度,因此柔韧性的评估在术前融合节段的选 择中很重要。
疾病的分型对于促进学术交流和指导制定手术策略至关重要,但是由于成人脊柱畸形的复杂性和个体异质性,目前仍缺乏一个完美的成人脊柱畸形分型方法。
Schwab教授首先高屋建瓴地回顾了成人脊柱畸形分型的发展历史,指出在制定分型方法时不但要关注脊柱本身的畸形状态,更要关注脊柱-骨盆的矢状面形态。
随后,Schwab教授详细讲解了目前在脊柱外科界广泛使用的由其本人提出的SRS-Schwab分型,该分型具有良好的普适性,且与临 床症状有较好的相关性。但是,Schwab教授也指出目前该分型亦非尽善尽美,例如该分型并未考虑到年龄、人种等因素对分型的影响,因此在实际运用该分型 时应对这些因素进行修正。
最后,Schwab教授介绍了成人脊柱畸形形态学研究的前沿内容,根据其团队的最新研究,肌肉、脂肪、韧带等软组织状况也可能影响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
邱勇教授探讨了AIS严重脊柱侧凸的治疗策略。他指出,严重AIS脊柱侧凸的治疗除了矫正畸形外,更应该重视如何避免手术并发症。首先需要了解这类畸形的特点,包括:脊髓偏移、椎管不连续和旋转伴脱位等。
针对这些特点,治疗策略应着重以下几点:(1)躯干延长;(2)保留肺功能;(3)Cobb角矫正;(4)冠状面平衡。
而以下几点则相对不重要:(1)融合节段长短;(2)矢状面平衡;(3)去旋转程度;(4)1期还是2期手术。
最后,邱勇教授指出VCR并非AIS严重脊柱侧凸的最佳方法,出于安全性考虑,有些病人不应做VCR手术。
成人脊柱侧凸的治疗比较复杂,目前仍充满挑战。沈教授首先简单接受了成人脊柱侧凸常用的手术方法,如椎管减压、侧凸矫形、脊柱融合术等,并高度概括了各手术方法的指证和常见并发症。
同时,沈教授指出目前成人脊柱侧凸手术治疗仍面临着融合范围选择困难、固定的邻近节段继发问题、患者一般状况差、二次手术难度大等问题。
沈教授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强调在成人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过程中,必须充分理解和掌握矢状面平衡,时刻牢记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不应该刻意追求侧弯度数和外观上的矫正。
外科医生在面对成人脊柱畸形的手术治疗时,说“是”是相对容易的,而什么时候该说“不”,则是更为复杂和充满争议的。
Steven Glassman教授结合其丰富的临床经验,指出在以下五种情况下外科医生应慎重考虑手术:患者年龄过大或基础状况差;手术技术可解决的问题有限;过高的 翻修手术可能;患者手术预期过高;以及手术操作不适合术者。Steven Glassman教授强调,外科医生应充分意识到手术局限性,全面评估后谨慎做出选择。
李明教授介绍了成人脊柱畸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PJK定义为上段融合椎(UIV)与UIV上两个椎体间成角大于10度,其发生率报道不一,约为6%-40%。
李明教授回顾文献,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七点PJK发生的危险因素:(1)高龄;(2)融合至S1;(3)过度矫形;(4)胸椎后突角大于40度;(5)低骨密度;(6)手术中后部韧带损伤;(7)UIV选择位置不当。
针对这些危险因素,他提出以下预防措施:(1)术前药物改善骨密度;(2)恢复理想矢状面形态,同时避免过度矫正;(3)手术剥离时保护 后部韧带结构;(4)避免UIV选为T10;(5)采用多节段螺钉;(6)UIV处采用横突钩等。李明教授认为这些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PJK的发生率,获 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由于缺乏1级证据研究,目前关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矫形手术尚无统一标准,Kleuver教授领导了一项全球范围的调查研究,来自29个国家的48名专家参与该调查,结果显示在如下方面达成专家共识:
术前全脊柱侧位片摄片时双手应置于头部或锁骨处;侧位片股骨头应清晰可见;术前应拍摄动力位片(Bending位片/牵引位片)以及行非 影像学测量(如肩平衡);术中应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或唤醒试验;胸椎腰椎使用椎弓根螺钉更理想;后路手术由于前路手术;原位自体植骨较自体髂骨移植更优;对于40-70的侧弯植入物密度<80%更理想;术后无需行常规CT检查。
而在以下方面仍缺乏共识,还需进一步研究:术前是否需行肺功能测试;术前是否应行全脊柱MRI检查;术中是否需要使用导航系统;严重僵硬性脊柱侧弯的治疗方法;术前应行何种动力位片。
该项调查研究为全球的脊柱外科医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性建议。
对于Lenke5C或6C AIS患者,下端融合椎的选择困扰着众多脊柱外科医生:融合至L3还是L4?目前国际上并无系统的指导方案。
朱泽章教授总结鼓楼医院的经验提出,腰弯大小、Bending位片中腰弯柔韧性及腰弯顶椎位置并不是选择LIV的决定性因素,而L3在 Bending位片上能否成为稳定椎(SV),在正位片上能否成为接触椎(TV),L4在正位片及Bending位片上的倾斜及旋转情况,双向 Bending位片上L3/4椎间盘的开放程度是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此外,朱泽章教授特别指出,对于Lenke 5C、6C AIS患者而言,通常情况下均不需要融合到L5和S1。
刘祖德教授认为,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手术策略制定方案不一,因人而异,要综合考虑畸形的类型、形态、部位、严重程度、病人的年龄等诸多因素。
手术融合节段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畸形严重程度和僵硬程度。此外,如果前路支撑良好,可适当缩短手术融合节段。刘祖德教授还展示了一些早期采用半椎体切除加单棒固定的CS病例,随访时均获得较好的矫形效果,显示了CS手术策略的多样性。
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SO)可以有效矫正轻中度的胸腰椎后凸畸形,但对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则矫形效果有限。
钱邦平教授通过精彩的病例分享,展示了多例一期行跳跃式双节段PSO截骨的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术后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后凸矫正和矢状面重建,证明了跳跃式双节段PSO截骨可获得更大的矫正角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