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 > 医学进展 > 心血管科 > 神奇的心血管系统

神奇的心血管系统

收藏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2016-02-17 13:25

说到心血管系统,相信每一位心血管医生都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不过这个赤色世界背后还有许多神奇的"小秘密",让我们大开眼界。在此,不妨一探究竟。

和头发一样细的是什么血管?

毛细血管的平均直径为8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十分之一。与红细胞的直径差不多。

红细胞能通过毛细血管吗?

红细胞是一个一个挤过毛细血管的,来个"千里走单骑"。有的时候,红细胞比毛细血管要粗一点,这时,红细胞就"聪明地"变变形,让自己通过。

红细胞的特殊在哪里了?

红细胞很特别,为了要携带氧气,就舍掉了细胞核,这样就可以有更大空间携氧。但因为没有细胞核,红细胞不能分裂,也不能合成新的细胞成分,在体内生活120天后,最终死亡。不过,新的红细胞会从骨髓中生生不息地制造出来。

你相信心"碎"吗?

当一个人受到打击,受到压力,他的心也难受起来,症状好似心肌梗死,也会发生胸部疼痛,也会呼吸短促,以及肢体疼痛。这种病,有人叫它心碎综合征,医学上叫应激性心肌病。

血管长度知几何?

如果把一个成年人的全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头尾相连,你猜有多长?是10万公里!而地球的周长也就4万公里,可以绕地球2.5圈。作为最为"苗条"的血管,毛细血管就占了全长的80%。

心率与身体大小是正比?反比?

一般说来,在动物王国,心率就和身体体积成反比。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每分钟仅跳5次。蓝鲸的心有一辆小汽车那么大。而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动物鼩鼱,体长仅4~6厘米,每分钟小心脏就跳1000次。而人类不管胖瘦高矮,不管醒着还是睡着,平均心率为75次/分钟左右。

离开身体的心脏,跳or不跳?

在1984年上映的《印第安那·琼斯之魔宫传奇》中,一个人的心脏被活活掏出后,仍在不断跳动。是的,心脏确实离开身体后,还可以跳动,只要有氧气。因为,心脏自身就会产生电脉冲。

有关心脏的医学文献什么时候出现的?

公元前16世纪,在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文献--古埃及埃伯斯纸草文书上,就有心脏的记录。古埃及人描述了心脏与动脉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一个人呼吸到肺部的空气,最后进入心脏然后流入动脉。古埃及人还认为心脏是一切情感、智慧和记忆的源泉,而非大脑。他们在制作木乃伊时,也是小心摘除心脏及其他器官,并保存起来,而将大脑从鼻腔中取出后丢弃掉。

心脏导管的奠基人是谁?

如今心脏介入已是平常事,但是你能想象1929年时德国医生沃纳·福斯曼自己将导管插入心脏的一瞬间吗?

当时,他说服一名护士帮助他,但护士坚持她可以做"实验品"。不过福斯曼最终做的是,麻醉了自己左臂将导管插入肘前静脉,并向内推进了65厘米,直到他的心脏。正是这个疯狂的天才开启了心脏导管时代的来临。

有蓝色的血液吗?

在人类,动脉血是鲜红的,静脉血是暗红的。而在一些软体动物或节肢动物,由于缺乏血红蛋白,当血液被氧化时,就变成了深蓝色。

上太空的心脏会变形吗?

上天入地,是科技发展的盛事。但是当进入太空时,一个人的循环系统会因为失重而发生变化。

在地面时,由于重力作用,人体的血液多集中于下肢,在太空则不同,血液会重新分布。胸部、头部会相对血液增加。这时,宇航员会出现鼻塞、头痛以及面部肿胀。心脏也会变大,以便能更好处理各器官淤积的血液。由于相对于地面血液在各器官的"过量",机体会反射性地排除"多余"的液体,结果就会造成循环血的总量下降。看来,太空旅行还是挺考验心脏的。


关键词: 红细胞 毛细血管

医友评论 0人评论)

匿名发表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