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医三院产妇事件的风波还未平,正当许多人受此引发对中国孕妇和胎儿死亡率的忧虑时,The Lancet 在 1 月 19 号又发布了最新中国死胎率研究数据。
图为全球死胎减少率分布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数据显示,虽然中国的年死胎总量仍然排名世界第四位,但中国减少的死胎数量排到了第二,该数据由超过 200 名国际专家参与。
据统计,在 2000 年时,中国大陆每 2000 次生产中出现 14.5 次,而在 2015 年时,每 1000 次生产中,有 7.2 次出现死胎(妊娠 28 周后胎儿死亡)。相较之下,最新达到的比例有了下降,这一比例以每年 4.6% 的速度下降,让中国在减少死胎的速度方面,仅次于荷兰。
中国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虽然由于这一庞大的人口基数,造成的死胎总量仍旧很高,但这不代表中国的医护人员在护理产妇方面没有做出努力。这几年中国政府在孕产妇和新生儿健康的战略投资无疑有助于大幅减少死胎数,低死胎率的增加进一步印证了政府在加强产前和分娩护理基础设施的建设。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死胎率比那些在亚洲大部分地区低得多,但仍高于高收入国家。死胎率的差距意味着更大的结构性不平等存在,包括种族主义和社会资源分配。这些健康差距反映了许多社会因素,而不只是单纯来自生物内部的因素。
目前许多孕妇或者孕妇的家人对于死胎风险缺乏充分的认识,这是造成死胎的重要原因。在 The Lancet 死产系列中,受访者往往低估了高龄产妇的风险(35 岁以上),以至于低估了多胎妊娠、先兆子痫、吸烟、药物滥用的风险,这些在年龄较长和年轻的孕妇尤为常见。据统计在世界范围内,6.7% 的死胎(不确定性范围在 6.3~7.3%)是由于母亲的年龄(35 岁以上)造成。
随着社会上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提高,人们在对于产妇肥胖相关的风险也低估了。在产前对体重施行干预的措施,以增加妇女怀孕开始与正常体重的值是极其重要的。
从国际角度上来看,各个国家的人口组成结构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死胎的危险因素。在高收入国家,死胎率对弱势群体常常可能被低估,因为健康差距往往只测得最有利的与最不利的比较。
死胎率是妊娠和分娩过程中衡量医疗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提供给个人和患者的医疗提高了就医结果。医疗应该以人为中心,并具有安全性、及时性,合理性。」
所以,除了临床护理,优质产妇护理还要结合人际交往和情感方面,及时地处理好产妇的焦虑,不强迫,并尊重产妇在妊娠期的选择,让她们得到及时与切实的沟通,是最有效的预防。
死胎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出生前一个孩子的死亡是家庭悲剧。The Lancet 助产系列建议为孕产妇和新生儿护理质量建立一个合适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上,对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护理应坦诚沟通,尊重妇女的价值观和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