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颅内出血时的静脉血栓风险(上)

2016-01-25 医脉通

背景

作为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被广泛的用于治疗及预防各类静脉血栓(VTE),包括脑血管意外(CVA)、肺栓塞(PE)、深静脉血栓(DVT)与房颤相关血栓。在华法林相关出血并发症中,颅内出血(ICH)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尤为引人注目。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常被用于快速逆转华法林的抗凝效果或治疗致命性出血,但这类产品的使用也与血栓并发症相关。能够逆转华法林抗凝效果的治疗选择包括维生素K、新鲜冰冻血浆(FFP)及各类PCC产品,医生可跟患者颅内出血性质做出不同选择,并非所有患者都需PCC治疗。

很多研究表明PCC能够逆转INR,减少患者出血,并改善华法林治疗后预后。2012年美国胸内科医师协会抗栓治疗及血栓预防指南推荐,PCC可用于治疗维生素K拮抗剂相关出血。然而,PCC的快速逆转抗凝作用会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已有多项研究报告了PCC相关的血栓并发症(1.4%~10%)。

尽管研究报告的PCC相关VTE较多,但是分析PCC相关VTE风险因素的文献很少。有综述表明,无“潜在风险”患者经过现代PCC治疗后发生VTE的机率很小,但该综述也没有明确给出所谓的“潜在风险因素”,对PCC不良事件进行的荟萃分析也没有指定VTE的风险因素。由美国学者进行的4因子PCC(4F-PCC)安全有效性研究发现,有VTE病史的患者比无VTE病史患者更易在使用PCC后发生VTE(11.6% vs. 2.9%)。

自1970年起,美国医生便已开始使用3因子PCC(3F-PCC)逆转华法林抗凝效果。3F-PCC通常包括II、IX与X因子(或少量VII因子)。作者所在中心自2008年~2013年一直在使用3F-PCC进行相关治疗,其中心指南建议,处理致命性出血时应采用30 单位/kg 3F-PCC、10 mg维生素K及2单位新鲜冷冻血浆静注治疗。

研究概要

面对华法林相关颅内出血患者时,急诊医生经常需要作出复杂的决策——他们需要权衡快速INR逆转药物(如PCC)的获益/风险,例如VTE并发症风险及产品价格。因此,明确PCC相关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对临床医生的帮助非常大,所以有学者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确定颅内出血患者使用3F-PCC后形成VTE的风险因素。

研究者对2008年~2013年间使用过3F-PCC的颅内出血患者(来自一家三级护理医院)进行了回顾性图表分析。研究终点为使用3F-PCC 后30天内的VTE事件(包括DVT、PE、肢体缺血、短暂性缺血发作、脑血管意外、NSTEMI、STEMI及不明原因的猝死)。研究者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及单变量逻辑回归分析对受试者的风险因素进行了比较。

图1 受试者基线特征

图2 受试者接受3F-PCC治疗后72小时内及72小时至30天内血栓事件

结果发现,在209例使用过3F-PCC的颅内出血患者中,共19人(9.1%)发生VTE(22例)。发生VTE及无VTE者的基线特征相似,但曾因PE或DVT使用华法林患者(29例)的VTE风险明显增加(36.8% vs. 11.6%, p = 0.007;逻辑回归分析比值比4.455,p = 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