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机器人活体小肠移植手术在西京医院诞生

2016-01-14 医学论坛网

2015年8月30日,是再寻常不过的一天,但对杨林来说,却是重获新生的日子。上午8点整,来自陕西省洛南县的父亲杨晓明与多年患病的儿子杨林同时被推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手术室。在10 个科室,60多名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29岁的年轻父亲杨林迎来了生命的又一次重生。

经过10个多小时的手术,医院的专家们采用机器人成功地切取了父亲杨晓明180厘米的小肠,移植到儿子杨林身上。截至发稿时,父亲已经于术后第四天康复出院,儿子移植肠存活良好,恢复进食。

目前所知,这种用机器人进行小肠移植的方式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尝试,手术的圆满成功宣告了世界首例机器人活体小肠移植的正式诞生。

见义勇为却忍痛11年

杨林,出身在陕西省洛南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里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家里的几亩薄田,虽然日子苦了些,但一家人都过着知足平静的生活。“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艰苦的生活让杨林从小养成了坚毅、善良、不怕吃苦的性格,眼看这个家里的男子汉终于长大成人,可以撑起一片天了,可命运却无情的跟他开了一个11年后才揭晓的玩笑。

那是2004年的一个深冬,还在上高中的杨林,晚上放学回家,老远看到前方的路上围满了人,他急忙赶了上去,看到两个年龄与他相仿的人正拿着刀斗殴,善良的他为避免伤到别人,奋不顾身地上前去阻拦,但无论杨林怎么苦口婆心地劝说,两人总是撕扯在一起不肯松开,情急之下杨林只得冲上去试图拉开双方,但就在这时尖刀误捅进了他的腹部……杨林只感觉腹部一阵发凉,拿手一摸全是血,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随即,杨林被立即送往当地医院急救,手术发现刀子刺穿了胰腺,医生做了修补,经过短暂住院治疗观察后,杨林就出院了,当时家人还暗暗庆幸捅在腹部的刀伤没有造成大的麻烦。但谁曾料到这一刀却像一颗定时炸弹,在以后的十一年当中成为杨林及家人痛苦的根源,最后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

2011年,杨林与相爱已久的恋人结婚了,婚后育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今年已经3岁。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杨林在当地小镇开了一家修车厂,每一天,他都像发条一样紧紧的转动,只为让苦了一辈子的父母和刚刚降生的女儿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修车厂开张后不久,杨林就开始感到腹部不舒服,并伴有呕吐、腹泻等症状,刚开始还以为是肠胃不舒服,自己吃点药,病症也就缓解了。然而2014年8月的一天,杨林突然觉得肚子剧烈疼痛,在床上缩成一团,不停的打滚,一整天没吃没喝,全身发冷,却忍着不让在家务农的父母知道,直到实在无法忍受送到医院被医生确诊为肠梗阻后,杨林的爱人才拨通了杨父的电话……

小肠移植成唯一存活希望

经当地医院诊断,杨林的大部分肠管已经坏死,必须手术切除才能挽救生命。11年后,这个定时炸弹还是响了,震没了杨林赖以生存的小肠,也震碎了整个杨家人的心。

手术切除之后,杨林的小肠只剩下了短短的20 公分,靠这段肠子吸收的营养根本无法满足他自身的基本需要,1米75的身高却只有不到四十公斤的体重,每天靠打吊针维持生命,更为要命的是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在了年迈的父亲身上,杨林感到极度沮丧,感到生不如死。

据医生讲,杨林的小肠扭转坏死很可能与当年的刀伤存在联系。原因是,腹腔受到创伤,特别是重要脏器受到损伤时,腹腔内会有多量液体渗出,原本光滑的各种脏器之间会形成粘连,有时引起梗阻,严重时造成小肠的坏死。

切除小肠后的杨林,属于严重的短肠综合征,进一步的治疗只有两个选择,或者是每天打吊针持续终生,或者是小肠移植。鉴于杨林的家庭情况和丧失劳动力的现实情况,全家决定选择小肠移植,希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杨林父亲经过多方打听,找到了国际知名的小肠移植专家西京消化病医院吴国生教授。经过仔细询问病史和检查,吴教授认为病人有进行小肠移植的适应症。庆幸的是,杨林与父亲的血型、组织配型非常满意,由父亲提供一段小肠进行亲属间的移植可行性很大。

在西京医院做好移植前的配型后,杨父杨母才将手术的事情告诉两个女儿,这些年因为杨林的病,两个女儿付出太多。大姐为了多赚钱为弟弟治病,在一家工厂里加班加点拼命干活,手臂上留下了很深的疤痕。妹妹为哥哥治病也离了婚……祸不单行,整个家庭陷入了困难的僵局,但苦难早已让这个贫苦的家庭在精神上坚不可摧。病情不等人,全家人齐心协力,四处筹钱,但离基本的医药费还差得太远。医院知道了杨林家庭的实际情况后,决定尽力帮助他们申请减免部分医药费。

经过手术前的积极准备,杨林的体重增加了10斤。在他和杨父的身体状况达到手术要求后,大家都悬着一颗心,史无前例的手术将会改变杨林以及家人的不幸命运吗?

西京专家又创生命奇迹

2015年8月30日,杨晓明与杨林父子被同时推进西京医院手术室。在10个科室,60多名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9岁的杨林迎来了生命的重生。

活体小肠移植手术需要多组医生的精密协同,出不得一点差错。手术分为三组,一组实施供体小肠切除,一组实施受体移植,一组实施灌洗。对于供体的手术,传统的办法需要在腹部切个大口子,手术操作虽然并不复杂,但精细程度不够,术后恢复相对慢一点。这次手术选择的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达芬奇机器人,只需要在腹部开几个小洞,插入细细的机器臂进行仔细分离,待拟移植的小肠准备妥当之后,再在腹部开个小口子取出小肠,灌洗干净后与受者的血管及肠管吻合。据吴教授讲,国内外有利用机器人取肝取肾的,但从没有取小肠进行移植的尝试。

经过反复论证和术前周密的准备,供体和受体的手术圆满成功。正如术前预期的一样,供体术后恢复的很快,术后第一天就下床活动了,第四天就出院了。杨林从父亲身上继承的又一份珍贵礼物存活良好,开始恢复功能发挥作用了。3岁女儿终于可以再次投入父亲的怀抱,29岁的儿子终于可以继续他孝老爱幼的纯朴夙愿。

小肠由于含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移植后排斥反应剧烈,需要使用大量的多种免疫抑制药物,处理不慎会危及到病人的生命,是大家公认的器官移植制高点。这次成功的使用达芬奇机器人是活体小肠移植技术层面的又一次重要突破,其具有高清的三维视野、精准的手术操作、极少的术中出血量,减轻了供体术后的痛苦,避免了开刀手术带来的其他创伤。据吴教授介绍,这些年西京医院的小肠移植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但作为一种难度很大的移植手术,还需要解决科学层面上的诸多问题。

屡创生命奇迹的背后,印证着西京专家无数次挑战难题、周密准备、成功施术的艰辛付出。每一次移植手术,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多学科配合,通力协作解决一个个复杂问题,挽救病人的生命是他们追求的最高目标。国内首例活体小肠移植,亚洲首例血型不合亲缘性活体小肠移植,亚洲首例同卵双生活体小肠移植、国内首例胰十二指肠切除自体小肠移植、亚洲首例小肠延长术……一个个开拓性的工作从这里诞生了。

10多年来,西京医院在小肠移植领域勇于开拓、科学创新、独树一帜。据了解,西京医院即将成立小肠移植中心,以科研带动临床工作,办成全国最大的小肠移植临床和科研基地。同时,西京医院还致力于将小肠移植技术应用于战创伤救治,提升为军服务水平。

排斥反应是小肠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一项国际性难题,吴教授率领的团队将在先前成功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包括新型手术方式的应用,免疫耐受方案的研究等,力争在小肠移植领域走在世界前例,造福更多的患者。